• OA系统
  • 图书馆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页
  • 所况简介
    所况简介
    1964年,为落实国家声学规划,满足国家迫切需要,形成全国声学学科研究中心,经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将原中科院电子所的水声、超声、建筑声3个实验室,1958年成立的南海研究站、1960年成立的东海研究站、1961年成立的北海研究站整体纳入声学所。声学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
    了解更多+
    现任领导
    李风华
    所长
    库卫群
    党委书记、副所长
    李明庚
    副所长(正局级)
    杨 军
    副所长
    杨 波
    副所长
    王 雷
    纪委书记
  • 机构设置
    领导机构
    所务会 党委会
    咨询机构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职能部门
    综合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 人力资源部 科技发展部 重大任务部 财务管理部 资产条件保障部 质量管理部 保密办公室 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 造船办公室

    研究站
    南海研究站 东海研究站 北海研究站
    挂靠机构
    中国声学学会 全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声学计量站(CMA)
    研究单元
    声场声信息实验室
    水下环境信息感知实验室
    水下信息技术实验室
    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
    水下航行器实验室
    超声学实验室
    噪声与音频声学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
    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无人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研究领域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声学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大研究领域: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 【详情】
    成果概况
    获奖
    论文
    专利
    专著
    科研进展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基于声阻抗效应的声表面波气体传感新方法
    2025-02-14
    声学所极地声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5-01-23
    研究人员在蜂窝结构中发现反常声传播特征并展示其在脱粘缺陷检测中的潜力
    2025-01-16
    声学所论文被评选为“2024年度中国高影响力数据论文”
    2024-12-11
    声学所王文团队论文获得Nature子刊2024年度热点论文奖
    2024-1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团队在EUSIPCO 2024 LAP Challenge中夺冠
    2024-09-12
    研究人员提出面向网络加速的FPGA动态部分可重构方法
    2024-09-03
    研究人员提出逐符号运动补偿的256QAM水声通信方案
    2024-08-16
    研究人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地层横波速度层析成像新方法
    2024-07-23
    研究人员利用零群速度特征提出一种复合蜂窝结构脱粘缺陷检测新方法
    2024-07-02
    研究人员提出适用于MIMO系统的目标检测与位置估计方法
    2024-06-03
  • 人才队伍
    院士专家
    汪德昭
    马大猷
    应崇福
    张仁和
    侯朝焕
    李启虎
    汪承灏
    人才招聘
    更多+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资产条件保障部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18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诚邀优秀青年人才申报2025年度海外优青项目
    2025-03-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管理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03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活动报道
    更多+
    共赏园林雅韵 乐享银龄时光——声学所组织开展退休职工2025年春游活动
    2025-05-16
    水下航行器党总支开展“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
    2025-05-16
    声场声信息党总支开展“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活动
    2025-05-09
    声学所党委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暨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
    2025-05-07
    海洋声学技术党总支召开扩大会议
    2025-04-30
  • 交流合作
    学术交流
    更多+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5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4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3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02
    桐乡市科技局领导与清华大学国重实验室专家学者一行到访北海研究站
    2025-03-04
    白鱀豚新秀论坛暨水下航行器实验室学术交流会顺利举办
    2025-02-25
    科技合作
    更多+
    科技导报社调研声学所
    2025-03-10
    青岛市人大代表慈国庆参加市人大代表座谈会
    2024-03-27
    青岛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张建军调研北海研究站
    2023-12-04
    超快速高灵敏声表面波氢气传感器入选中国科协科研仪器优秀案例
    2023-03-28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调研声学研究所相关工作
    2023-03-23
    国际会议
    更多+
  • 科学传播
    工作动态
    更多+
    我们的耳朵——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北京分会 “爱科学小课堂”第 23期科普活动在声学所举行
    2024-09-10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走进北海站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2024-07-15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5T专刊在京发布 国内首次系统性地在学术期刊上介绍和展示世界首创的超高场5T磁共振技术
    2024-06-28
    声学所作品获评2023年度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
    2024-04-01
    声学所参加“嗨,科学!”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北京主场活动
    2023-10-31
    科技期刊
    科普文章
    更多+
    科普文章丨耳机里的声音为什么会有方向感?
    科普文章丨嘿,siri!嘈杂的酒吧里,AI为什么听不懂指令?
    科普文章丨神奇的主动降噪技术
    科普视频
    更多+
    科普视频丨杨波:揭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科普视频丨声音的奥秘
    科普视频丨真空无法传声科普实验
    科普视频丨借声波一臂之力探神秘海底世界
  •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页
  • 所况简介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主要领导
      • 历任所长
      • 历任党委书记
    • 院所风貌
  • 机构设置
    • 党的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咨询机构
      • 研究平台
        • 研究单元
        •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 职能部门
      • 研究站
      • 挂靠机构
  • 科研成果
    • 研究领域
    • 科研进展
    • 科研产出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人才队伍
    • 院士专家
    •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博士后公告
      • 博士后规章
    • 人才招聘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国际会议
    • 科技合作
      • 合作动态
      • 专利转让信息
      • 合作项目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 党群园地
    • 组织文化
    • 形象标识
    • 活动报道
    • 文化副刊
      • 诗歌
      • 书画
      • 摄影
      • 散文
  • 科学传播
    • 时间轴
    • 工作动态
    • 科普作品
      • 科普文章
      • 科普视频
      • 其他
    • 科技期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重要新闻
  • 党建动态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学术报告
  • 通知公告
  • 最美科学家
  • 专题
  • 专题
    • 深入贯彻八项
    • 2025年全国两会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 2024年全国两会
    • 平语近人(第3季)
    • 中国科学院2024年度工作会议
    • 科技创新再出发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学习两会精神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工作会
    • 2021年终科技盘点
    •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党史学习教育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率先行动
    • 两学一做
    • 防灾减灾
    • 十八届四中全会
    • 喜迎十八大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快捷通道
    • OA系统
    • 继续教育网
    • ARP
    • 违法违纪举报
    • 信访渠道
    • 图书馆
    • 正版软件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新闻媒体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国内院校
    • 国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网站纠错
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中国青年报:为“奋斗者”号奋斗的“90后”

发布时间:2021-01-15
【  小 中 大  】

  

  2020年12月26日,第五届“中国制造日”全国主会场活动“大国重器”板块圆桌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程师、“奋斗者”号海试队员廖佳伟起身与大家打招呼。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一个大约长6米、高3米的潜水器模型此刻正静静地陈列在中国科技馆。这是“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高仿真模型。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奋斗者”号科普展开幕首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程师、“奋斗者”号海试队员廖佳伟化身讲解员。这位出生于1993年的年轻工程师2019年6月来到中科院声学所工作,“奋斗者”号声学系统的研制和总装、联调及试验占据了他在声学所的最初两年。

  2020年9月底,他结束了总装联调和各类测试工作。当年10月10日,上百名科研试验人员分两批乘坐科考船前往已知地球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在那里,潜航员坐进“奋斗者”号潜水器,13次下潜大海深渊,其中8次突破1万米。

  “奋斗者”号是我国“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核心研制任务,由多家单位近千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历经5年艰苦攻关。仅中科院,就有所属10余家单位参与。

  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海试中,中科院声学所派出5位专家,其中就包括曾承担“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多次下潜工作的“奋斗者”号副总建造师刘烨瑶。

  尽管这次还没有机会亲自来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但是廖佳伟也见证着“奋斗者”号总装,在一次次水池测试、湖试、海试中,他陪伴着“奋斗者”号,也跟“奋斗者”号一同成长。

  作为最熟悉“奋斗者”号的研究者之一,廖佳伟向前来参观的人详细介绍着它的声学系统——这是“奋斗者”号能在万米深渊中能“听”、能“说”、能“看”的关键。在此前的测试过程中,一旦声学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整个测试都要先暂停,等待排除故障。要保障潜水器的安全性,声学系统更是关键中的关键。这也赋予了参与测试的廖佳伟等声学系统工程师更重的责任。

  “奋斗者”号主体由白色和绿色组成。出于减少阻力的需要,“奋斗者”号的外观圆溜溜的,有人亲昵地形容它为“大头鱼”。廖佳伟介绍,“奋斗者”号的声学系统包含9种18部声纳设备。大脑门上的黑色长条,就是多波束前视成像声纳,被称为国产化的大眼睛,可以实现水下超视距观测。还有小巧的避碰声纳设备,在潜水器上一共安装了7个。它可以实时监测“奋斗者”号到各个方向障碍物的距离,避免碰撞,正下方的避碰声纳还能提供潜水器距底高度数据,用于控制定高航行。

  还有潜水器两侧扫描海底地形、绘制等高等深图的测深侧扫声纳,以及声学多普勒测速仪、定位声纳及惯性导航等设备相集成的组合导航系统为“奋斗者”号的巡航作业助力。借助组合导航系统和声纳设备,“奋斗者”号潜航员仅用了半小时便成功取回了此前布放在万米海底的3个水下取样器,成功实现“海底捞针”,并通过水声通信机将取样画面回传至母船。

  在第五届“中国制造日”全国主会场活动现场,为了让观众对万米载人潜水器的工作环境有概念,廖佳伟说:“全世界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深度在1.1万米左右,这相当于珠穆朗玛峰顶上再叠一座西岳华山的海拔高度。”他进一步解释,这种长距离的载人深潜,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潜水器与母船的实时通信,让母船知道潜航员是否安全、潜水器的位置、潜水器在海底的状态等。此外,由于电磁波在海水中的衰减很快,通常使用的北斗、GPS等导航定位系统在水下统统失效。声波成为水中探测、信息传输的主要手段,这时就得完全依赖于声学系统。

  廖佳伟形容水声通信是潜水器的“微信”和“电话”。“在地面上打电话是利用无线电或者说电磁波的长距离传输原理,但是在水下,无线电是完全失效的。深海里水声可以实现远距离传输。作为‘奋斗者’号与母船‘探索一号’之间沟通的唯一桥梁,水声通信系统将万米深渊的风景和声音带到了地球表面,实现了潜水器从万米海底至海面母船的文字、语音及图像的实时传输。”

  廖佳伟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曾有专家出国考察,有一天中国的专家谈到水声通信的时候,外国专家说什么都可以谈,就是水声通信没得谈。因为它有更广阔的应用,发达国家都禁止对中国出口这种技术,所以我们要一直致力于研究水声通信”。

  说起“奋斗者”号实现全海深通信,“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也绕不开。“蛟龙”号在2012年创造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从“蛟龙”号到现在的“奋斗者”号,声学系统团队自2002年就开始了自主研发,经过近20年的研发历程。“奋斗者”号上的水声通信系统完全国产化,并突破了全海深难关,技术指标更高。

  刚到声学所时,廖佳伟还不知道自己参与的是什么样的项目。他从项目基础做起,一步步熟悉系统和设备,跟项目成员一起加班,想办法实现规定的技术指标。

  直到第一次去了车间,他看到一个“蛟龙”号的1:1模型,特别激动。然后看着当时还是空架子的“奋斗者”号,才知道自己参与了这么大的项目。“我特别自豪,这是真正的大国重器。”廖佳伟说。

  下潜深度从四位数到五位数,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变化。突破这3000米,是对未知的自然边界的探索,更是对水声通信、合金材料、精密加工等技术的探索和挑战。

  在他看来,“奋斗者”号的研制成功,显著提升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技术装备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推动了潜水器向全海深谱系化、功能化发展,为探索深海科学奥秘、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又一利器,为引导公众关心认识海洋、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廖佳伟是陕西咸阳人,正宗的西北汉子,对水不算亲近,甚至还有点怕。但是“奋斗者”号海试时,动辄就要两三周,最长一次他20天没上过岸。

  除了第一次出海时“蒙”了半天,其他时间,这位西北小伙儿很好地适应了海上生活。由于“奋斗者”号涉及的机构多,比如20天的这次海试里,做声学设备实验可能只有四五天。不过,在船上有临时党支部,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只有岗位,没有单位。如果遇到海况特殊,大家都会帮忙一起拉绳子、拖设备,一切都为了“奋斗者”号,不管你来自哪里。

  在海上,廖佳伟曾经在日头暴晒的甲板上拷贝设备数据,也曾经在漆黑的夜里布放和回收设备。他见过日出日落的美景,也感受过暴风雨的猛烈。

  无论是在辽阔的海洋里,还是在平静的湖水中,在现场调试的工作人员压力都是非常大的。因为水声系统正常运作,是潜水器下水的充分必要条件。

  廖佳伟粗略地算过,自己入职中科院声学所的最初400多天时间里,有300多天都在出差。2020年年初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他3月穿着羽绒服从北京前往无锡,8月初回来时,短袖衫都是在当地新买的。

  虽然那段时间出差的日子多到“可怕”,但是廖佳伟觉得自己“特别高兴、特别自豪”,收获也特别大。他不光是积累了专业经验,还有机会与不同机构、不同专业的专家交流。直到看到直播画面里,自己那位曾经朝夕相处的“大头鱼”朋友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也成了廖佳伟最刻骨铭心的数字。

  有人问,地球上已经没有更深的地方可以下潜,你们该怎么办?廖佳伟说,深海万米之处是科研“无人区”,载人潜水器是进入“无人区”的科考利器,“奋斗者”号远远不是终点,应该说,“我们刚刚打开了深海的一个门缝”。

  对于廖佳伟的科研生涯来说,“奋斗者”号的成功也只是开始。

  作者:胡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1月07日 T04 版)

  报道链接:

  http://zqb.cyol.com/html/2021-01/07/nw.D110000zgqnb_20210107_1-T04.htm

  


附件下载:

上一篇:

中国科学报:借水传信 海底捞针

下一篇:

北京日报:激励每一个人努力成为了不起的自己

新闻媒体
  • 新闻媒体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中国科技网
  • 科学网
政府机构和组织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中国政府网
  • 科技部
  • 财政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中国科协
国内院校
  • 国内院校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南京大学
国内科研机构
  • 国内科研机构
  • 中船重工
  • 地科院
  • 医科院
  • 铁科院
国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美国声学学会
  • Scripps海洋研究所
  • 哥本哈根大学
  • 勒芒大学
旧版回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1996 - 2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备案序号:京ICP备16057196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1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100190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