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系统
  • 图书馆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页
  • 所况简介
    所况简介
    1964年,为落实国家声学规划,满足国家迫切需要,形成全国声学学科研究中心,经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将原中科院电子所的水声、超声、建筑声3个实验室,1958年成立的南海研究站、1960年成立的东海研究站、1961年成立的北海研究站整体纳入声学所。声学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
    了解更多+
    现任领导
    李风华
    所长
    库卫群
    党委书记、副所长
    李明庚
    副所长(正局级)
    杨 军
    副所长
    杨 波
    副所长
    王 雷
    纪委书记
  • 机构设置
    领导机构
    所务会 党委会
    咨询机构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职能部门
    综合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 人力资源部 科技发展部 重大任务部 财务管理部 资产条件保障部 质量管理部 保密办公室 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 造船办公室

    研究站
    南海研究站 东海研究站 北海研究站
    挂靠机构
    中国声学学会 全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声学计量站(CMA)
    研究单元
    声场声信息实验室
    水下环境信息感知实验室
    水下信息技术实验室
    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
    水下航行器实验室
    超声学实验室
    噪声与音频声学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
    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无人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研究领域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声学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大研究领域: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 【详情】
    成果概况
    获奖
    论文
    专利
    专著
    科研进展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基于声阻抗效应的声表面波气体传感新方法
    2025-02-14
    声学所极地声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5-01-23
    研究人员在蜂窝结构中发现反常声传播特征并展示其在脱粘缺陷检测中的潜力
    2025-01-16
    声学所论文被评选为“2024年度中国高影响力数据论文”
    2024-12-11
    声学所王文团队论文获得Nature子刊2024年度热点论文奖
    2024-1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团队在EUSIPCO 2024 LAP Challenge中夺冠
    2024-09-12
    研究人员提出面向网络加速的FPGA动态部分可重构方法
    2024-09-03
    研究人员提出逐符号运动补偿的256QAM水声通信方案
    2024-08-16
    研究人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地层横波速度层析成像新方法
    2024-07-23
    研究人员利用零群速度特征提出一种复合蜂窝结构脱粘缺陷检测新方法
    2024-07-02
    研究人员提出适用于MIMO系统的目标检测与位置估计方法
    2024-06-03
  • 人才队伍
    院士专家
    汪德昭
    马大猷
    应崇福
    张仁和
    侯朝焕
    李启虎
    汪承灏
    人才招聘
    更多+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资产条件保障部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18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诚邀优秀青年人才申报2025年度海外优青项目
    2025-03-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管理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03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活动报道
    更多+
    共赏园林雅韵 乐享银龄时光——声学所组织开展退休职工2025年春游活动
    2025-05-16
    水下航行器党总支开展“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
    2025-05-16
    声场声信息党总支开展“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活动
    2025-05-09
    声学所党委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暨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
    2025-05-07
    海洋声学技术党总支召开扩大会议
    2025-04-30
  • 交流合作
    学术交流
    更多+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5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4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3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02
    桐乡市科技局领导与清华大学国重实验室专家学者一行到访北海研究站
    2025-03-04
    白鱀豚新秀论坛暨水下航行器实验室学术交流会顺利举办
    2025-02-25
    科技合作
    更多+
    科技导报社调研声学所
    2025-03-10
    青岛市人大代表慈国庆参加市人大代表座谈会
    2024-03-27
    青岛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张建军调研北海研究站
    2023-12-04
    超快速高灵敏声表面波氢气传感器入选中国科协科研仪器优秀案例
    2023-03-28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调研声学研究所相关工作
    2023-03-23
    国际会议
    更多+
  • 科学传播
    工作动态
    更多+
    我们的耳朵——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北京分会 “爱科学小课堂”第 23期科普活动在声学所举行
    2024-09-10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走进北海站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2024-07-15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5T专刊在京发布 国内首次系统性地在学术期刊上介绍和展示世界首创的超高场5T磁共振技术
    2024-06-28
    声学所作品获评2023年度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
    2024-04-01
    声学所参加“嗨,科学!”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北京主场活动
    2023-10-31
    科技期刊
    科普文章
    更多+
    科普文章丨耳机里的声音为什么会有方向感?
    科普文章丨嘿,siri!嘈杂的酒吧里,AI为什么听不懂指令?
    科普文章丨神奇的主动降噪技术
    科普视频
    更多+
    科普视频丨杨波:揭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科普视频丨声音的奥秘
    科普视频丨真空无法传声科普实验
    科普视频丨借声波一臂之力探神秘海底世界
  •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页
  • 所况简介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主要领导
      • 历任所长
      • 历任党委书记
    • 院所风貌
  • 机构设置
    • 党的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咨询机构
      • 研究平台
        • 研究单元
        •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 职能部门
      • 研究站
      • 挂靠机构
  • 科研成果
    • 研究领域
    • 科研进展
    • 科研产出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人才队伍
    • 院士专家
    •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博士后公告
      • 博士后规章
    • 人才招聘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国际会议
    • 科技合作
      • 合作动态
      • 专利转让信息
      • 合作项目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 党群园地
    • 组织文化
    • 形象标识
    • 活动报道
    • 文化副刊
      • 诗歌
      • 书画
      • 摄影
      • 散文
  • 科学传播
    • 时间轴
    • 工作动态
    • 科普作品
      • 科普文章
      • 科普视频
      • 其他
    • 科技期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重要新闻
  • 党建动态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学术报告
  • 通知公告
  • 最美科学家
  • 专题
  • 专题
    • 深入贯彻八项
    • 2025年全国两会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 2024年全国两会
    • 平语近人(第3季)
    • 中国科学院2024年度工作会议
    • 科技创新再出发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学习两会精神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工作会
    • 2021年终科技盘点
    •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党史学习教育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率先行动
    • 两学一做
    • 防灾减灾
    • 十八届四中全会
    • 喜迎十八大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快捷通道
    • OA系统
    • 继续教育网
    • ARP
    • 违法违纪举报
    • 信访渠道
    • 图书馆
    • 正版软件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新闻媒体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国内院校
    • 国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网站纠错
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勇探“中国深度”——中科院声学所 “蛟龙”号声学系统研发纪实

发布时间:2013-01-16 作者:中国科学报
【  小 中 大  】

 

“蛟龙”号7000米海试现场回收

 
声学所海试团队
 
 
近期,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在无锡组织召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子课题验收会。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由中科院声学研究所自行设计、自主研制的声学系统已在海上试验中得到了充分考核,各项性能指标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同意通过子课题验收。
 
自2002年6月12日,科技部正式启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以来,经过10年的研制与试验,这台名为“蛟龙”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表现出色,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创造了同类载人潜水器深潜作业的新纪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的国家。7000米海试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具备了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海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资源调查的能力,圆了我国进军深海科考的梦想。
 
回顾10年来走过的艰辛历程,骄人成绩的背后,是中国深潜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凝聚着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凝聚着中科院声学所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在“蛟龙”号研制和下潜试验中,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作出了重要贡献,声学所研究人员不仅自主研制成功了处于国际先进技术的高速数字化水声通信技术,而且全程参加了所有深潜试验。
 
中科院声学所及参研团队在重大专项实施中表现出色,载誉中国深海潜水试验。
 
从“蹒跚起步”到“中国创造”
 
2002年,“蛟龙”工程蹒跚起步。中国载人深潜队伍,在克服了资金紧张和国外技术封锁等重重困难后,从“一穷二白”直至超越所有对手的“7000米”。历经十年磨砺,“蛟龙”号从最初的50米到300米,再到1000米、3000米、5000米……终于实现了当初的承诺,创下世界载人深潜发展的“中国深度”。
 
伴随“中国深度”纪录的不断刷新,作为“蛟龙”号重要系统之一的声学系统逐步走向成熟,其中的关键设备水声通信机和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都是声学所自主创新的成果,核心技术获得多项国家和美国发明专利,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水声电话”到“数字通信”
 
奔腾入海的“蛟龙”有着敏锐的“眼睛”、“嘴巴”和“耳朵”,它们就是由中科院声学所负责研制的声学系统,包括水声通信机、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避碰声呐、成像声呐、声学多普勒测速仪、定位应答器、声呐主控器以及配套传感器等,为“蛟龙”号提供了通信、定位、测速、障碍物规避、目标搜索和地形地貌观测等功能。
 
声学系统中水声通信机和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是声学所自主创新成果。水声通信机可将潜水器在水下的图像、数据、文字、语音等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母船的指令也可以实时地传给潜水器;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可获得精细的三维海底地形和地貌。
 
经过3000米级和5000米级的海试测验,声学系统已臻完善。但为了保证7000米海试的顺利进行,声学所项目组成员做了大量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对系统进行反复测试和改进,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多次梳理,对各种紧急情况作出应急预案。
 
出发前,声学所特地召开动员和送行会,所长王小民表示,研究所是海试团队的坚强后盾,将为海试工作开展提供大力支持,并希望全体队员要充分作好思想和技术上的准备,接受艰苦工作和生活的挑战,确保7000米海试顺利完成。
 
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他们没有辜负全所同志的期望。在16天的试验过程中,声学系统在海试中工作状态良好,保证了潜器与母船之间的实时通信联络,实时传输的图像、数据、文字、语音效果良好,在海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海底7000米深度潜器和母船之间的图像传输,首次获得了马里亚纳海沟区域的高分辨率等深线图和侧扫图。
 
然而,在今天成功的背后也有一段艰苦的回忆。
 
2009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行1000米级海试第一阶段50米深度试验时,由于母船“向阳红09”有30多年的船龄,受船体噪声干扰,水声通信质量受到一定影响。为保证试验顺利进行,声学所参试团队顶住压力,客观分析,冷静应对,凭借扎实的技术基础和有素的应急处理能力,在船上连续奋战逾72小时,临时迅速开发了一套具有较强抗噪性能的模拟系统——“水声电话”,在复杂的噪声环境中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保证了300米和1000米海区下潜试验顺利进行。
 
而今,“水声电话”已被高速数字化水声通信系统所代替,不仅实现了“千里传音”,还可以向母船传输图像、数据、文字和语音,为“蛟龙”号和母船之间架起了一条隐形的“电话线”,确保了水下和母船之间的实时通联。2012年6月24日,水下的三名潜航员还利用水声通信系统向遨游太空的神舟九号航天员送去祝福,实现了跨越海天的对话。
 
从“默默奉献”到“深潜精神”
 
中科院声学所作为“蛟龙”号副总师单位,负责声学系统的研制,先后有20余位同志参与了此项目。
 
朱维庆研究员是专项总体组成员,朱敏研究员是声学系统负责人、副总师。朱维庆已75岁高龄,虽然不能战斗在海试的第一线,可是他的心时时刻刻和“蛟龙”号及声学所团队在一起。每次到海试的关键节点,朱老都早早赶到声学所,和没去海试现场的项目组成员一起观看视频直播,见证历史性的一刻。
 
包括副总设计师朱敏在内的其他成员大都是“70后”、“80后”,他们继承了前辈们为国家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精神。
 
海上伙食条件远不如陆上,再加上海试期间经常遭遇恶劣海况,很多人出现晕船反应,吃不下饭。南海的气温高,甲板被晒到80度的高温,站一会就汗流浃背,声学所的队员们仍然要一丝不苟地完成设备的布放、回收和巡查工作。下潜试验期间,声学所团队要早早开始准备,试验期间要全程值班,保障水声通信系统的正常工作,下潜试验完成后还要收拾设备,下载数据,对大量数据进行现场分析和处理。声学所团队是海试队中最繁忙的队伍。
 
为了深潜事业,海试队员们舍小家顾大家。
 
朱敏坚守在海试一线,无暇顾及家里怀孕待产的妻子。妻子患妊娠高血压紧急剖腹产时,朱敏还在海上紧张地试验,直到孩子出生几天后,才在船舶停靠避风锚地时得知这个消息;船回港后,赶回家看了一眼女儿又投入到海试中。
 
无独有偶,2012年7000米海试期间,工作人员刘烨瑶的孩子也出生了,不能陪在妻子身边的他,只能在海试全部结束后,匆匆赶回家里,给自己的宝宝一个迟到的欢迎。
 
2009年出海时,徐立军的儿子刚满月;2010年海试时,傅翔的儿子刚半岁;2011年海试时,张东升的儿子刚5个月。为了“蛟龙”号的试验任务,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中,留下的是对家人的思念和亏欠。
 
为了让这些“前方的战士”没有后顾之忧,实验室和所在党支部的同事给予了家属积极的帮助和照顾,所领导也安排相关同志到家中走访慰问。
 
试航员杨波、张东升几年来多次参加下潜试验。尤其是杨波,虽然晕船反应严重,但仍坚持参加了每次创纪录的下潜试验。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杨波对家人只字未提他参加下潜的事情,直到2011年央视直播家人才知道。2012年7000米级海试中,杨波、张东升各参加两次下潜,个人最大下潜深度分别为7020米和7035米。
 
团队所有的成员都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着,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实现着“能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捉鳖”这一瑰丽而伟大的梦想。“团结协作、严谨求实、拼搏奉献、和谐共进”的中国深潜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从“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到“培养青年创新团队”
 
完成声学系统研制的是以朱维庆为指导、朱敏为项目组长的声学所“蛟龙”号声学系统科研团队。除朱维庆外,其他成员大都是“70后”、“80后”的“娃娃兵”,多是毕业没几年的硕士生、本科生。2009年海试时,这支由朱敏负责的声学系统团队还很青涩。在实施“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过程中,从实验室的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到一次次的湖海试验,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声学所自主研制的水声通信机逐渐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声学系统科研团队也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成为领域内的创新领军人。
 
声学所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创新研究工作中,为培养我国声学领域青年创新团队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中科院声学所在所训“标新立异、一丝不苟、奋力拼搏、亲自动手”指引下,将不懈努力,精益求精,在浩瀚的深海里,在探索海洋的征程中,为我国载人深潜事业再立新功!

附件下载:

上一篇:

科技日报:蛟龙号入选2012年十大科技新闻

下一篇:

青岛晚报:青岛明年开造“安静地铁”

新闻媒体
  • 新闻媒体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中国科技网
  • 科学网
政府机构和组织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中国政府网
  • 科技部
  • 财政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中国科协
国内院校
  • 国内院校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南京大学
国内科研机构
  • 国内科研机构
  • 中船重工
  • 地科院
  • 医科院
  • 铁科院
国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美国声学学会
  • Scripps海洋研究所
  • 哥本哈根大学
  • 勒芒大学
旧版回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1996 - 2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备案序号:京ICP备16057196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1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100190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