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系统
  • 图书馆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页
  • 所况简介
    所况简介
    1964年,为落实国家声学规划,满足国家迫切需要,形成全国声学学科研究中心,经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将原中科院电子所的水声、超声、建筑声3个实验室,1958年成立的南海研究站、1960年成立的东海研究站、1961年成立的北海研究站整体纳入声学所。声学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
    了解更多+
    现任领导
    李风华
    所长
    库卫群
    党委书记、副所长
    李明庚
    副所长(正局级)
    杨 军
    副所长
    杨 波
    副所长
    王 雷
    纪委书记
  • 机构设置
    领导机构
    所务会 党委会
    咨询机构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职能部门
    综合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 人力资源部 科技发展部 重大任务部 财务管理部 资产条件保障部 质量管理部 保密办公室 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 造船办公室

    研究站
    南海研究站 东海研究站 北海研究站
    挂靠机构
    中国声学学会 全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声学计量站(CMA)
    研究单元
    声场声信息实验室
    水下环境信息感知实验室
    水下信息技术实验室
    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
    水下航行器实验室
    超声学实验室
    噪声与音频声学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
    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无人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研究领域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声学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大研究领域: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 【详情】
    成果概况
    获奖
    论文
    专利
    专著
    科研进展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基于声阻抗效应的声表面波气体传感新方法
    2025-02-14
    声学所极地声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5-01-23
    研究人员在蜂窝结构中发现反常声传播特征并展示其在脱粘缺陷检测中的潜力
    2025-01-16
    声学所论文被评选为“2024年度中国高影响力数据论文”
    2024-12-11
    声学所王文团队论文获得Nature子刊2024年度热点论文奖
    2024-1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团队在EUSIPCO 2024 LAP Challenge中夺冠
    2024-09-12
    研究人员提出面向网络加速的FPGA动态部分可重构方法
    2024-09-03
    研究人员提出逐符号运动补偿的256QAM水声通信方案
    2024-08-16
    研究人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地层横波速度层析成像新方法
    2024-07-23
    研究人员利用零群速度特征提出一种复合蜂窝结构脱粘缺陷检测新方法
    2024-07-02
    研究人员提出适用于MIMO系统的目标检测与位置估计方法
    2024-06-03
  • 人才队伍
    院士专家
    汪德昭
    马大猷
    应崇福
    张仁和
    侯朝焕
    李启虎
    汪承灏
    人才招聘
    更多+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资产条件保障部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18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诚邀优秀青年人才申报2025年度海外优青项目
    2025-03-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管理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03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活动报道
    更多+
    重温红色历史 铸就奋进初心——记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离退休党员参观党史馆
    2025-05-21
    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党总支开展“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
    2025-05-21
    水下环境信息感知党支部举办“传承与拼搏”系列微党课活动(十)
    2025-05-19
    中国科学院党的建设研究会重点课题组召开推进交流会及调研访谈会
    2025-05-19
    共赏园林雅韵 乐享银龄时光——声学所组织开展退休职工2025年春游活动
    2025-05-16
  • 交流合作
    学术交流
    更多+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5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4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3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02
    桐乡市科技局领导与清华大学国重实验室专家学者一行到访北海研究站
    2025-03-04
    白鱀豚新秀论坛暨水下航行器实验室学术交流会顺利举办
    2025-02-25
    科技合作
    更多+
    科技导报社调研声学所
    2025-03-10
    青岛市人大代表慈国庆参加市人大代表座谈会
    2024-03-27
    青岛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张建军调研北海研究站
    2023-12-04
    超快速高灵敏声表面波氢气传感器入选中国科协科研仪器优秀案例
    2023-03-28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调研声学研究所相关工作
    2023-03-23
    国际会议
    更多+
  • 科学传播
    工作动态
    更多+
    科学之"声" 启迪未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2025-05-20
    我们的耳朵——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北京分会 “爱科学小课堂”第 23期科普活动在声学所举行
    2024-09-10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走进北海站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2024-07-15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5T专刊在京发布 国内首次系统性地在学术期刊上介绍和展示世界首创的超高场5T磁共振技术
    2024-06-28
    声学所作品获评2023年度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
    2024-04-01
    科技期刊
    科普文章
    更多+
    科普文章丨耳机里的声音为什么会有方向感?
    科普文章丨嘿,siri!嘈杂的酒吧里,AI为什么听不懂指令?
    科普文章丨神奇的主动降噪技术
    科普视频
    更多+
    科普视频丨杨波:揭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科普视频丨声音的奥秘
    科普视频丨真空无法传声科普实验
    科普视频丨借声波一臂之力探神秘海底世界
  •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页
  • 所况简介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主要领导
      • 历任所长
      • 历任党委书记
    • 院所风貌
  • 机构设置
    • 党的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咨询机构
      • 研究平台
        • 研究单元
        •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 职能部门
      • 研究站
      • 挂靠机构
  • 科研成果
    • 研究领域
    • 科研进展
    • 科研产出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人才队伍
    • 院士专家
    •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博士后公告
      • 博士后规章
    • 人才招聘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国际会议
    • 科技合作
      • 合作动态
      • 专利转让信息
      • 合作项目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 党群园地
    • 组织文化
    • 形象标识
    • 活动报道
    • 文化副刊
      • 诗歌
      • 书画
      • 摄影
      • 散文
  • 科学传播
    • 时间轴
    • 工作动态
    • 科普作品
      • 科普文章
      • 科普视频
      • 其他
    • 科技期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重要新闻
  • 党建动态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学术报告
  • 通知公告
  • 最美科学家
  • 专题
  • 专题
    • 深入贯彻八项
    • 2025年全国两会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 2024年全国两会
    • 平语近人(第3季)
    • 中国科学院2024年度工作会议
    • 科技创新再出发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学习两会精神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工作会
    • 2021年终科技盘点
    •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党史学习教育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率先行动
    • 两学一做
    • 防灾减灾
    • 十八届四中全会
    • 喜迎十八大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快捷通道
    • OA系统
    • 继续教育网
    • ARP
    • 违法违纪举报
    • 信访渠道
    • 图书馆
    • 正版软件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新闻媒体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国内院校
    • 国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网站纠错
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创新文化:如何营造软环境

发布时间:2007-03-07 作者:科技日报
【  小 中 大  】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营造和谐、共赢的创新文化氛围,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而我们在文化观念上还存在着种种障碍———不倡导宽容科研个性、不重视保护首创成果、不普遍尊重科研人才,不着力培养宽松环境……专家指出,文化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创新的重要因素。

  ■做科研就是要允许文化差异存在,包容各种文化共生。

  ■科研单位要胸怀宽阔,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为确有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年轻人、小人物多提供“出头”的机会。

  ■在自主创新的价值链条上,每个群体都有各自的角色和分工,并非赢者通吃。他们应该抓住各自擅长,寻找到自身的不可替代性,着力营造合作、和谐、共赢的创新文化氛围。

  

  现象:标新立异遭受冷遇,众口一词得到认同

  观点:给“另类”以生存的空间,给个性以成长的环境

  记者:我们知道,声学所所训第一条就是“标新立异”。但是在我国语言中,这个词似乎多带有贬义,有人要标新立异,往往就会遭受周围异样的眼光。中国文化更强调求同、趋同,你认为这种观念是否严重阻碍了创新意识的发展?

  田静:是的。新学科、新思维往往是从另类、甚至边缘的环境中生长出来,它刚一提出来,可能是原始的、幼稚的,没有经过充分论证,但正是因为脆弱,才需要小心呵护、滋润培育才能成长。

  我们社会对个性文化缺乏足够的尊重,对“另类”缺乏充分的宽容。我们的文化热衷“千人一面”,崇尚“众口一词”;培养人才强调全面发展,反对“剑走偏锋”,从小教导孩子就是要全面优秀,不要偏科;基础教育信奉统一,考试变成画勾,稍有创见的理解往往因为不符合标准答案而被否定。

  我们应该提倡在全社会给“另类”以生存和成长的空间。我从前的一位同学,平时每门功课一般,但在一次大家都认为挺难的考试中,他却“大爆冷门”,以90多分名列全班第一。其实他大部分题目答得不怎么样,但是有道题解法另辟蹊径,非常独特,老师就凭这一点给他判了高分。没想到,从此以后,这个同学大受鼓舞,以后的学业越来越优秀,后到美国留学,在物理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颇有建树。如果当时的老师没能慧眼识珠,给予应有的鼓励,也许这个同学的创新潜能就被扼杀了,也许就少了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多了一位按部就班的“工作者”。

  记者:但是,持有这样评价尺度和眼光看待学生的老师毕竟少见。就您所知,在科技界这种“另类”的生存现状怎样?

  田静:说实话,非常艰难,他们往往因为自己的“另类”而申请不到项目。声学所就有一位科研人员20年前就致力于“概念层次网络”研究,通俗地说,就是让计算机拥有语言理解的能力。但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传统的语言识别、合成,都是从统计学角度,通过计算概率,来减少计算机的误差;而“概念层次网络”研究则是从人的思维模式出发,利用逻辑学来建立机器的语言理解能力。这条路径与传统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到目前仍然争论很大。我们所虽然一直给予支持,在研究方向和队伍上都有所发展,但毕竟资源有限,因得不到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生存还很艰辛。总的来说,做科研就是要允许文化差异存在,包容各种文化共生。

  现象:智力产品论斤称,把别人的首创知识拿来就用

  观点:尊重首创文化,保护知识产权

  记者:科学界不仅要尊重个性,更要充分尊重首创、保护首创。您是否认为,轻薄首创成果,是我们当前创新文化观念中的重大缺憾?

  田静:我认为,我国在尊重首创文化,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意识还非常淡薄,非法占有他人智力成果的不良风气似乎已经习惯成自然,养成了一种使用惯性。这些人不用动脑筋,对别人的智力劳动产品,不付钱,甚至不打招呼,拿来就用,写论文随便引用他人成果不标注,抄袭伪造,似乎真的是“读书人的事,拿不算偷”了。大家都走捷径实行“拿来主义”,就从根本上扼杀了首创的积极性,消灭了技术创新的驱动力。

  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还表现在政府某些部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中。比如在某些政府采购体系中,不把具有独创性的智力劳动计入产品成本,软件计价甚至认为只值光盘的那几块钱,把智力产品降格为按斤称,好像越大越好,越重越值钱,其中浓缩的智慧精华和智力劳动可以完全忽略,岂不是创新的悲哀?

  现象:资源投入“见物不见人”, 人往往变得最不值钱

  观点:尊重人才,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给人才以“出头” 的机会

  记者:您谈到,作为一种成熟的创新文化,我们在尊重人才方面还有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这主要是指哪些?

  田静: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往往只突出科研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但却忽视了在整个过程中要“依靠人”、“关心人”。科技资源投入中“重物轻人”的现象尤其突出,人往往变得最不值钱。目前特别是来自政府的各种渠道的绝大部分经费都只能用于设备条件改造和业务开支,人员经费严重不足,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视而不见,大量的科研经费被投向创新能力极弱的所谓定点单位,被用于建造一个比一个宽敞的新园区、一座比一座豪华的新大楼。相对而言,企业的老板们还比较精明,要求投入的经费绝大部分要用于人员开支。创新活动的主体毕竟是人,如果那些有创新价值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尊重,如何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

  同时,科研单位要胸怀宽阔,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为确有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年轻人、小人物多提供“出头”的机会。

  现象:为发表文章弄虚作假,为申请项目不择手段

  观点:弱化淡化创新活动中的功利导向,营造和谐共赢的文化氛围

  记者:这几年,“浮躁”这一科技界的现象常为人们所诟病,它是否与我们创新文化中的价值导向的扭曲有关?

  田静:对。“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对学术界的种种不端深恶痛绝,提出严厉的批判,例如科研人员为发表文章弄虚作假,为了申请项目不择手段等等。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社会根源,本质上就是功利导向的结果。科技资源有限,竞争激烈,评价过于频繁而且指标过于量化,诸多生存的压力导致部分修养和定力不足的科研人员发生学术道德失范或失衡。

  我们一直呼吁要给科研人员成长创造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改革科技评价机制,给他们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生长环境。声学所去年提出“突破2006”的口号,其中一条就是“要突破功利导向的定势”,今年我们又提出“潜心2007”,希望让科研人员不再那么奔波,静下心来,做一些本分工作,打牢基础,增加前瞻性积累。

  还应看到,这种功利导向的指挥棒,是造成许多重复性研究的根源。为了申请经费和项目,为了分得一杯羹,蜂拥而上,你争我夺。其实,在自主创新的价值链条上,每个群体都有各自的角色和分工,并非赢者通吃。他们应该找准定位,抓住各自擅长,寻找到自身的不可替代性,着力探索和建立一种战略合作的关系,营造创新体系各单元之间、单位之间、人员之间的合作、和谐、共赢的创新文化氛围。(2007年3月7日《科技日报》,记者 陈磊) 

  ■创新文化内涵

  不同科技活动,有不同的创新文化内涵:

  基础研究工作,应突出强调充分的开放流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挫折,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以国家需求为明确目标的群体攻关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应突出强调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导向性和技术攻关的战略性、关键性、集成性,强调不同学科的协同攻关,倡导顾全大局、协力创新的团队合作精神;

  社会公益型科研活动,应强调社会效益第一,坚持长期积累性和观测的严谨性,弘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锲而不舍、严谨求精的科学态度;

  技术开发型科研活动与高技术产业化工作,应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和用户至上意识,弘扬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的理念;

  技术支撑型科技活动,应强调技术条件的先进性、有效性和信息服务的前瞻性、及时性,培植献身科学、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甘当配角和无名英雄的精神;

  科研管理活动,应强调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组织行为的严密性和规范化,团队的运作纪律和整体协调,服务基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倡导公开、公正、公平,精干高效,团结协作、清正廉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

  ———摘自《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全面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国外经验ABC

  美国:在人才培养中孕育创新环境

  孕育创新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人才培养出来,良好的文化也孕育出来了。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近年,美国时兴选择一批大学建立工程研究中心,让不同学科的工程技术人才集中在一起,共同研发国家和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政府各部门还设立各种培养高层次人才计划。如美国科学基金会设立了“总统青年研究奖”,每年遴选200名获奖者,目的是将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国家急需的科学和工程领域中来。此项计划的最大特点是其经费不列入国家科学基金会年度预算,而由国会直接拨款。

  政府还努力加强人才的继续教育,高度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政府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大批科技人才每年都要参加继续教育,因为科技人员所学的知识,10年后就要淘汰一半。为此,美国建立了国家技术大学,让科技人员能轮流接受再教育。

  对于优秀技术人才来说,美国企业要做的是如何将他们留住。美国大小企业盛行配股方式,即公司按每工作一年的工龄配给员工一定的股份。

  在引进和留住人才方面,美国主要通过三种方法,将全世界几百万的优秀人才吸引到美国来。

  首先,长期执行有效的移民政策。美国移民法规定:每年至少为吸收国外各类人才保留14万名入籍名额。而且,美国并不要求归化入籍的外国移民放弃其原国籍,也不强制他们只能在其拥有的其他国籍和美国国籍中选择一个国籍。

  其次,灵活的H-1B签证计划。从1990年开始,美国实施专门为吸收外国人才的H-1B签证计划。1998年至2000年,每年约有11万外国人持此类签证,进入美国的大学和高技术公司工作。2001年和2002年,美国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又将签证年发放量提高到19.5万个。

  第三,让大批外国人才深深感受到,他们之所以来美国,不仅仅是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为了更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此,美国尽量创造出较之其他国家更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加上各种学术大师云集,都营造了吸引人的大环境。

  美国提倡尊重知识产权,科研环境不仅使科研人员容易出成果,一旦有了成果更容易被社会和市场接受。美国的股票市场成熟,法规齐备,练就了一大批冒险人士,因此风险资金也充足。这就保证了资金总是流向最富有创新的课题和项目。(科技日报记者张孟军整理)


附件下载:

上一篇:

大学院所:如何开掘创新源

下一篇:

中科院座谈加强科研行为规范

新闻媒体
  • 新闻媒体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中国科技网
  • 科学网
政府机构和组织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中国政府网
  • 科技部
  • 财政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中国科协
国内院校
  • 国内院校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南京大学
国内科研机构
  • 国内科研机构
  • 中船重工
  • 地科院
  • 医科院
  • 铁科院
国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美国声学学会
  • Scripps海洋研究所
  • 哥本哈根大学
  • 勒芒大学
旧版回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1996 - 2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备案序号:京ICP备16057196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1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100190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