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所妇委会举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学习活动,共同学习这篇文章。这是总书记在2016年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重要讲话的一部分。讲话深刻阐释了家庭家教家风对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在此,我分享一点我自己的小小心得。
家庭是内省与外化的分野。《大学》开篇即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家连结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的职业目标是追求“格物致知”。有了格物致知,才有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这便是 “意诚”。意诚,而后坚定科研为人民、为社会、为祖国的信念,便是“心正”。有了心正,进而要求自己遵守科研纪律,注重个人品行,就是“身修”。这是一个人向内自省的过程。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家人,是“齐家”。以一家人各自埋头在自己的领域中而贡献于祖国,是“国治”。以千千万万家庭的齐心为国家在世界上抢占科技制高点,便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天下平”。这便是一个人德行外化的过程。所有人都生活在社会关系中,家庭是人浸润最深、时间最长的关系,也是一个人的才能和理想影响社会的起点。“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家教是人才培养的土壤。“橘生淮南则为橘”。知识的传授可以更多依靠学校,品德和习惯的培养主要源自家庭。小时候,妈妈陪着我读鲁迅《藤野先生》,讲鲁迅先生后来弃医从文,妈妈说“国家昌平时,游历不同的国家也好、在自己的国家读书也好,这都可以。但是,祖国有困难时,必须要回来与祖国同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要与祖国共度风雨,这是我的家庭教给我关于祖国很重要的一条信念。在不同的时间,由于不同的契机,我的爸爸妈妈反复做过类似的表达。家教的重要与特别之处也在于此:润物无声。每个家庭这种对祖国朴素的爱,就是我们民族最强大的凝聚力。
家风是民族精神的传承。玉树芝兰,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才兼备,这就有赖于好的家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家风大而化之,就是社会的风气。 “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好的社会风气的承继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今天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传承积极家风,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支点。
最后,感谢所妇委会给大家提供了一次一起学习的机会。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