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系统
  • 图书馆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页
  • 所况简介
    所况简介
    1964年,为落实国家声学规划,满足国家迫切需要,形成全国声学学科研究中心,经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将原中科院电子所的水声、超声、建筑声3个实验室,1958年成立的南海研究站、1960年成立的东海研究站、1961年成立的北海研究站整体纳入声学所。声学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
    了解更多+
    现任领导
    李风华
    所长
    库卫群
    党委书记、副所长
    李明庚
    副所长(正局级)
    杨 军
    副所长
    杨 波
    副所长
    王 雷
    纪委书记
  • 机构设置
    领导机构
    所务会 党委会
    咨询机构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职能部门
    综合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 人力资源部 科技发展部 重大任务部 财务管理部 资产条件保障部 质量管理部 保密办公室 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 造船办公室

    研究站
    南海研究站 东海研究站 北海研究站
    挂靠机构
    中国声学学会 全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声学计量站(CMA)
    研究单元
    声场声信息实验室
    水下环境信息感知实验室
    水下信息技术实验室
    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
    水下航行器实验室
    超声学实验室
    噪声与音频声学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
    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无人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研究领域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声学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大研究领域: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 【详情】
    成果概况
    获奖
    论文
    专利
    专著
    科研进展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基于声阻抗效应的声表面波气体传感新方法
    2025-02-14
    声学所极地声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5-01-23
    研究人员在蜂窝结构中发现反常声传播特征并展示其在脱粘缺陷检测中的潜力
    2025-01-16
    声学所论文被评选为“2024年度中国高影响力数据论文”
    2024-12-11
    声学所王文团队论文获得Nature子刊2024年度热点论文奖
    2024-1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团队在EUSIPCO 2024 LAP Challenge中夺冠
    2024-09-12
    研究人员提出面向网络加速的FPGA动态部分可重构方法
    2024-09-03
    研究人员提出逐符号运动补偿的256QAM水声通信方案
    2024-08-16
    研究人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地层横波速度层析成像新方法
    2024-07-23
    研究人员利用零群速度特征提出一种复合蜂窝结构脱粘缺陷检测新方法
    2024-07-02
    研究人员提出适用于MIMO系统的目标检测与位置估计方法
    2024-06-03
  • 人才队伍
    院士专家
    汪德昭
    马大猷
    应崇福
    张仁和
    侯朝焕
    李启虎
    汪承灏
    人才招聘
    更多+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资产条件保障部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18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诚邀优秀青年人才申报2025年度海外优青项目
    2025-03-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管理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03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活动报道
    更多+
    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党总支开展“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
    2025-05-21
    水下环境信息感知党支部举办“传承与拼搏”系列微党课活动(十)
    2025-05-19
    中国科学院党的建设研究会重点课题组召开推进交流会及调研访谈会
    2025-05-19
    共赏园林雅韵 乐享银龄时光——声学所组织开展退休职工2025年春游活动
    2025-05-16
    水下航行器党总支开展“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
    2025-05-16
  • 交流合作
    学术交流
    更多+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5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4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3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02
    桐乡市科技局领导与清华大学国重实验室专家学者一行到访北海研究站
    2025-03-04
    白鱀豚新秀论坛暨水下航行器实验室学术交流会顺利举办
    2025-02-25
    科技合作
    更多+
    科技导报社调研声学所
    2025-03-10
    青岛市人大代表慈国庆参加市人大代表座谈会
    2024-03-27
    青岛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张建军调研北海研究站
    2023-12-04
    超快速高灵敏声表面波氢气传感器入选中国科协科研仪器优秀案例
    2023-03-28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调研声学研究所相关工作
    2023-03-23
    国际会议
    更多+
  • 科学传播
    工作动态
    更多+
    科学之"声" 启迪未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2025-05-20
    我们的耳朵——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北京分会 “爱科学小课堂”第 23期科普活动在声学所举行
    2024-09-10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走进北海站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2024-07-15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5T专刊在京发布 国内首次系统性地在学术期刊上介绍和展示世界首创的超高场5T磁共振技术
    2024-06-28
    声学所作品获评2023年度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
    2024-04-01
    科技期刊
    科普文章
    更多+
    科普文章丨耳机里的声音为什么会有方向感?
    科普文章丨嘿,siri!嘈杂的酒吧里,AI为什么听不懂指令?
    科普文章丨神奇的主动降噪技术
    科普视频
    更多+
    科普视频丨杨波:揭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科普视频丨声音的奥秘
    科普视频丨真空无法传声科普实验
    科普视频丨借声波一臂之力探神秘海底世界
  •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页
  • 所况简介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主要领导
      • 历任所长
      • 历任党委书记
    • 院所风貌
  • 机构设置
    • 党的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咨询机构
      • 研究平台
        • 研究单元
        •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 职能部门
      • 研究站
      • 挂靠机构
  • 科研成果
    • 研究领域
    • 科研进展
    • 科研产出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人才队伍
    • 院士专家
    •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博士后公告
      • 博士后规章
    • 人才招聘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国际会议
    • 科技合作
      • 合作动态
      • 专利转让信息
      • 合作项目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 党群园地
    • 组织文化
    • 形象标识
    • 活动报道
    • 文化副刊
      • 诗歌
      • 书画
      • 摄影
      • 散文
  • 科学传播
    • 时间轴
    • 工作动态
    • 科普作品
      • 科普文章
      • 科普视频
      • 其他
    • 科技期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重要新闻
  • 党建动态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学术报告
  • 通知公告
  • 最美科学家
  • 专题
  • 专题
    • 深入贯彻八项
    • 2025年全国两会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 2024年全国两会
    • 平语近人(第3季)
    • 中国科学院2024年度工作会议
    • 科技创新再出发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学习两会精神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工作会
    • 2021年终科技盘点
    •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党史学习教育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率先行动
    • 两学一做
    • 防灾减灾
    • 十八届四中全会
    • 喜迎十八大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快捷通道
    • OA系统
    • 继续教育网
    • ARP
    • 违法违纪举报
    • 信访渠道
    • 图书馆
    • 正版软件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新闻媒体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国内院校
    • 国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网站纠错
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我国首台国产医用B超仪攻坚纪实

发布时间:2024-07-30 作者:《中国科学报》 记者 刘如楠
【  小 中 大  】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首台国产医用B超仪临床试用。

声学所医用超声研究团队。

1985年,首台国产医用B超仪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首台国产医用B超仪探头。

1981年,首台国产医用B超仪样机研制成功。声学所供图

■本报记者 刘如楠

超声B型扫描成像检测(以下简称B超)是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之一。国产医用超声仪从当初实现灰阶B超成像,到当下集彩色和频谱多普勒、四维成像、超声造影、弹性成像甚至与CT融合等多模态于一身,技术手段日新月异,设备性能显著提高。

这令85岁高龄的沈志华倍感欣慰:“从造出第一台B超仪到现在,我们的医学仪器国产化能力越来越强了,这令人振奋!”

40多年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医用超声研究团队,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面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对B超仪的强烈需求,毅然提出要研制国产B超仪。在物质条件落后、实验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他们集思广益、攻坚克难,最终取得成功,迈出了国产B超仪从无到有的关键一步,为我国量产B超仪和研发医学影像设备奠定了基础。

如今,声学所医用超声研究团队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在超声成像、聚焦超声、能量外科等方面陆续开展了大量研发工作,多项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初见:我们应该可以做

“明天到锦江饭店去!那里有最新的B超仪。”1979年的一天,时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周永昌告诉位于上海的声学所东海研究站(以下简称东海站)副研究员沈志华。

到了现场,沈志华看到,这里正在举办一场B型超声实时图像诊断仪展销会。产自日本、大小类似于普通示波器的B超仪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只见操作者手持一个扁平型、约手掌宽的探头在受试者腹部滑动,小小的长方形显示器屏幕上随之出现一幅动态黑白图像,接连显示出肝、胆、肾脏的形态。看到这儿,大家不禁连连称赞。

当时,我国大多数医院只配备了A型、M型超声诊断仪,仅能显示一维波形图,由医生根据波形信息及经验判断脏器大小、分析疾病状态。只有少数医院拥有进口B超仪,其能够直观显示人体内部组织切面,辅助医生发现和诊断病灶。

对于B超仪的应用前景,国内不少超声诊断专家认为,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发展医疗卫生行业及开展人民健康事业需要大量B超仪,但当时最新进口台式B超仪价格在30万元左右,我国外汇有限,难以承担大量设备进口的费用。于是,专家们便呼吁国内自行研制、生产B超仪。

在场的绝大多数人,包括沈志华,都是第一次见到能够直观显示人体内部组织图像的超声仪器。

“怎么样?咱们能不能做?做成了,就是大功一件。”周永昌问。

“虽然没做过,但我想应该可以。”沈志华答。

沈志华的信心源于他多年从事声呐技术研究的经验。在此之前,东海站的一批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声呐技术研究,曾成功研制出一系列渔用声呐,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和基础。

“我们觉得,B超仪也是一种声呐系统,与此前研制的仪器有很多相似之处。况且B超诊断技术又是国家急需、人民所盼,我们科研人员理应为国为民出一份力。”沈志华回忆道。

“研制B超仪”的想法得到时任东海站站长朱西及信号检测研究室主任向大威的支持。随即,东海站调拨科研力量,抽调实验室设备,成立了8人高分辨率声呐课题组,沈志华任组长,高级工程师朱儒良任副组长。

2 攻关:探头是核心

1979年8月,“B型线性电子扫描诊断系统”研制工作正式启动。

最初8个月,课题组广泛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文献和资料,参加各种超声会议,参观国外进口超声诊断仪,听取超声诊断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完成一系列调查研究后,课题组针对电子线路、探头及理论计算,分别设计了相关研制方案。

对于医用超声仪器而言,探头承担着发射、接收超声波的功能,重要性犹如人体的“心脏”。进行B超检查时,由探头向人体内发射一组超声波束,当超声波束到达组织或器官的边界,由于人体血液、肌肉等不同组织间声特性阻抗存在差别,一部分超声波被反射回去并被探头中的信号接收系统捕捉。超声仪器通过将接收到反射波的时间、幅度转换成不同深度和亮度信息,最终在显示器上呈现出人体某处结构的灰阶超声图像。

探头的核心部件是晶体片。当电压作用于晶体片时,它会随电信号的变化产生振动,从而发射超声波。A型超声成像只需要一组晶体片、发射一束超声波束,因此只能显示回声时间和振幅。而B超之所以能够展示二维图像,依靠的就是由依次排列的许多晶体片组成的阵列,阵列中的单组晶体片被称为阵元。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是日本厂商生产的64阵元B超仪。我们想,既然要做,就做64阵元的。阵元数越高,诊断分辨率越高。”朱儒良说,“但阵元数越高,难度也就越大。此前上海、武汉有研究所尝试研制18阵元、32阵元的B超仪,但进展都很缓慢。”

首要难题是材料加工。为保证探头性能,需要对晶体片进行加工、研磨,64组晶体片之间的间隔要尽可能小,要求达到丝(1丝等于0.01毫米)级别,可当时并没有相关的精密加工设备。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沈志华说,“进口的切片机价格昂贵,我们买不起,就到此前合作过的砂轮片厂,请求他们做最薄的砂轮刀片给我们。厂子里的人也没做过,但在我们的恳求下,进行了一遍遍的尝试。”

拿到砂轮片后,在东海站一位八级车工陈师傅的帮助下,课题组最终制造出一台能够切割凹面晶体片的切片机,可以实现精度为几丝的晶体片间隔的切割。虽然初期的成品率较低,但经过多次改进,最终效果基本达到要求。

晶体片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探头灵敏度仍然较低,这让朱儒良等人十分头疼。“当时很想买进口探头拆开来看,可一个探头就要4万元。我们只能去翻专利、查文献,一点点推导原因。那时候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但没有人叫苦。”朱儒良说。

经过一系列排查,朱儒良等人将原因锁定在“匹配层”上。由于晶体片的声特性阻抗远高于人体组织,声波能量大部分在二者接触界面被反射回探头,不能进入人体组织,因此需要在探头前端增加匹配层,以便灵活调节晶体片和人体组织间的声特性阻抗差异,保证声波有效传播。

“匹配层需要多种材料按比例混合,我们尝试了很多种材料和比例,如环氧树脂、pct粉、铅玻璃粉等,加了两层匹配层,才使探头灵敏度明显提高。”朱儒良说。

3 诞生:“雪花”变图像

在上海市小木桥路456号科研楼5楼,朱儒良带着助手在挨着楼梯口的一间实验室研制探头。每当改进了一个部件或者提高了性能,他总会兴奋地拿着它跑到走廊尽头那间屋子里,与沈志华等人研制的电子线路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等整合调试。

但调试的结果常常令人失望,显示器上时而出现条纹,时而满屏雪花,时而一团雾气,就是没有脏器的图像。

“虽然没有项目的截止日期,但国内医院对B超仪的需求与日俱增,医务人员每天都盼望着能马上使用国产B超仪,我们丝毫不敢放松。”沈志华说。

经过认真排查后,课题组发现,虽然匹配层的增加提高了探头灵敏度,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脉冲信号变差。他们查阅文献后得知,牵一发而动全身,晶体、匹配层切割前后的系列参数需要经过严格计算,一个参数的改变往往会影响仪器整体的性能。

“由于缺少测试设备,又缺少可供进行理论计算的参数,我们只有一遍遍地试验,在试验中总结切割前后的参数变化规律,最终在不同参数之间寻找平衡。”朱儒良说。

时间来到1980年10月的一天,课题组再次改进电路系统和计算方法后,又聚在一起展开调试。沈志华拿着探头,在自己腹部来回滚动、调整角度位置,突然间,灰白的显示器上出现了一片椭圆形的暗影,其边界肉眼可见。

“是不是成功了?”有人喊道。随后,大家激动地挨个儿试验了一番。确认结果后,沈志华、朱儒良都长舒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随即,沈志华给周永昌打电话,请他到现场试验。随后,课题组又邀请上海市多家医院的专家到实验室指导试用,并反复征求改进意见。

“当时为了提高性能,设定的超声波声强很高,后来才知道这会给人体造成细胞水平的损伤。可当时哪儿顾得了那么多,我们在自己身上反复试验了无数次。”沈志华说。

一个小插曲是,B超试验中发现朱儒良的胆囊中存在结石,帮助制造切片机的陈师傅胆囊肿大。沈志华劝他们尽早就医。后来朱儒良做了胆结石手术并很快康复,而陈师傅没当回事儿,5年后因胆病去世。提到这事,沈志华总觉得很惋惜。

经过3个月的测试,1981年1月,样机总装完成,我国首台国产医用B超仪——STS-1线阵超声诊断仪诞生了!

4 升级:多普勒彩超也做出来了

为了检验仪器性能,在随后近半年时间里,课题组将样机送至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临床诊断测试。

其间,超声科医生完成了362例各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并做了分辨率测定和失真程度试验,检出直径不到2厘米的肝癌和直径1厘米的胆囊结石,中山医院甚至凭借其完成了超声引导下羊膜腔穿刺试验。

根据临床诊断情况改进后,该B超仪的纵向分辨率小于2毫米,横向分辨率小于3毫米,10级灰阶显示亮度信息,电子尺测距范围达200至300毫米。

“我们做出来的B超仪与当时国际上最新型号的仪器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当时缺少精密加工设备、各项条件落后的情况下,能做出让超声医学界一致认可的仪器,已经很不容易了。”朱儒良坦言。

1981年7月14日至16日,中国科学院组织召开STS-1线阵超声诊断仪成果鉴定会。经专家鉴定,该B超仪全部使用国产元件,分辨率最高可达2毫米,灵敏度高,能显示上腹部深部大血管和肝内血管及其分支或属支;近场的小斑点少,胆囊前壁边界清晰、整齐。

鉴定小组认为,该B超仪显示的图像质量为目前国内各同类产品最佳,并可与日本1979年的产品Aloka SSD-202D仪媲美,一致认定该样机符合科研成果鉴定要求。

后来,课题组又自行生产了7台B超仪,东海站和声学所北京本部各留1台,其余以每台4万元的价格销售。他们还将科研成果转让给汕头和上海的两家仪器厂,两厂陆续生产100多台,创造产值超400万元。

1985年,STS-1线阵超声诊断仪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课题组将奖金和成果转化结余经费用于产品的进一步研发及科研条件的改善。

1986年,经过近3年研究试验,在STS-1线阵超声诊断仪的基础上,沈志华等研制出第二代B超仪——带数字扫描转换的STS-2D线阵超声诊断仪,增加了数字图像存储和回放功能。

“1986年春节后,院里相关领导来电请我去北京,商谈去美国联合开发超声诊断仪的事宜。后来又经过详细商讨,大家决定于当年12月赴美。”沈志华说。

原来,当年年初,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Analogic公司共同成立中美合资公司——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支持国内研究人员赴Analogic公司学习医学影像仪器的研发生产。

同年底,沈志华、朱儒良等一行人赶往美国。“我们最初开发了国内尚没有的黑白相控阵超声诊断仪,成功后又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彩色多普勒相控诊断仪的核心样机。”沈志华说,“直到1988年,我们所有的科研人员回国,继续从事彩超仪的生产工作。”

5 延续:医用超声方向多点开花

1985年,正当东海站的科研人员奋力研发第二代国产医用B超仪时,与之相隔一千多公里的北京,声学所大猷楼一层的实验室内,研究员牛凤岐等人正在庆祝一项相关课题——B超仪器检定测试用仿真模块(超声体模)的立项。

1994年,经过9年技术攻关,牛凤岐等人最终研制出琼脂和合成凝胶型超声仿人体组织材料,并以此为核心,成功研制出B超和A、M超仪器检定测试用国家标准仿真模块,能够实现对B超仪器质量、性能的科学测试。

“超声体模作为B超仪器检定测试和质量检验的关键设备之一,确保了全国年产上万台B超产品的质量和医院近20万台在用B超仪器的有效应诊,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牛凤岐介绍。

国家技术监督局召开的成果鉴定会的结论是,该超声体模在性能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过5年推广应用,已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如今,声学所高级工程师朱承纲接过了牛凤岐的接力棒,继续进行医用超声仪器检定测试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工作。目前,他们的研究范围已拓展至多普勒体模及仿血流控制系统、超声弹性仿组织体模、胎儿超声仿真体模等。

同在声学所大猷楼,研究员林伟军等人也在继续着医用超声的科研与开发工作。他们正在研制的高分辨率超声CT样机,使用512阵元的环形换能器,采用全波形反演成像算法,可用于四肢、乳腺等部位的疾病诊断。

“我们采用了全新的阵列设计和成像算法,希望做出不依赖医生经验的标准成像设备,让超声的分辨率也能像X-CT和核磁共振那样高。”林伟军说。

林伟军表示:“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成型的同类产品,各国的研究团队都在激烈竞争。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我们已经从跟跑到了并跑阶段,期待未来能够实现领跑!”


作者:《中国科学报》 记者 刘如楠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4-04-08 第4版 专题)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4/4/379075.shtm


附件下载:

上一篇:

以“奋斗者”姿态,勇攀深海“珠峰”

下一篇:

党史中的清廉故事丨汪德昭:筑科学之基 领水声之航丨清风北京

新闻媒体
  • 新闻媒体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中国科技网
  • 科学网
政府机构和组织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中国政府网
  • 科技部
  • 财政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中国科协
国内院校
  • 国内院校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南京大学
国内科研机构
  • 国内科研机构
  • 中船重工
  • 地科院
  • 医科院
  • 铁科院
国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美国声学学会
  • Scripps海洋研究所
  • 哥本哈根大学
  • 勒芒大学
旧版回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1996 - 2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备案序号:京ICP备16057196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1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100190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