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北极科考从今年7月11日开始,历时78天,总航程约13000海里,最北到北纬82度52分59秒,沿途考察海域包括: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以及俄罗斯北部的门捷列夫海岭。本次科考的主要特色及重要意义之一便是首次由国内水声学科研人员实地开展了北极水下声学考察。
水声学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我国在中高纬度海域的水声学研究一直空白,而这一海域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虽然我国在历次北极考察中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海洋环境数据,中科院声学所也利用这些数据对所考察的北极海区的水声传播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但一直缺乏实际水声学数据的支撑。
在李启虎院士的大力倡导下,2014年第六次北极考察首次设置了水声学方面的内容。这对推动我国在北极声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2014年8月,通过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中科院声学所在北冰洋楚科奇海域(77°11′N,156°44′W)开展了国内首次北极噪声与水声传播试验。试验由第六次北极考察首席科学家指挥协调,开展了北冰洋冰区典型声速分布测量并对声传播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获取了必要的数据支持和极地实验经验,但受科考名额限制,水声学科研人员并未实际操作这次试验,对数据的后续分析处理受到一定制约。
在李启虎院士的带领下,中科院声学所水声工程中心黄海宁主任、尹力研究员等投入大量精力对极地声学进行潜心研究。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和极地中心也对北极水声学考察给予了充分重视,特地安排水声学科研人员参加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并以中科院声学所水声工程中心的卫翀华博士为主执行本次北极声学考察。本次北极声学考察是“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研究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水声学领域首次派专人赴北冰洋进行实地专业科学考察,对极地科学和水声学科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本次科考遇上了连日的大风降雪,天气酷寒,狂风经常在海面上呼啸而过,停泊作业的“雪龙”号颠簸剧烈,考察人员的作业难度可想而知。在冰面上,为了操作设备方便,卫翀华博士经常脱掉防冻手套,徒手操作,并且克服了各种困难完成潜标、浮标的收放、信号采集设备的布放和数据的收集。本次科考首次进行了北冰洋地区冰下近程混响实验、中频水声通信实验和低频水声传播与测量实验,采集了大量关于海洋、水声及海冰物理方面的数据,为北极地区水下声学传播模型的检验提供了实测数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北极区域的水声学调查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水声人首次北极实地声学科考的成功,填补了我国中高纬度海域及极地声学研究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的水声学研究跨入了“全海区”时代,将为水声科学的全面发展以及全海区水下声学通信、全海区水下声探测等实用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