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04进入声学所攻读研究生,自认为比较熟悉声学所,但是,通过新职工培训,我意识到,从职工的角度来说,我所了解的是远远不够的。王小民所长介绍的声学所组织文化及各职能部门领导的讲座,给我好好地补上了这一课,我知道了声学所的组织理念、人才理念等,初步了解了声学所各种办事流程,及规章制度。
除此之外,新职工培训中其他的培训内容,杨军研究员的《一名科学工作者的几点体会》,张玮老师的《新职工职业化塑造》以及拓展训练都给了我一个系统地审视自我的机会,激励我进一步完善自己。关于对自己的审视,我总结了两部分:第一,没有充分意识到的问题;第二,已经充分意识到,藉此机会得到强化的问题。
第一,自己没有充分意识到的问题:
沟通技巧,王所长谈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在声学所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我已经充分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不管在学习、工作抑或生活中,都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但是却忽略了沟通技巧。我之前认为,我虽然嘴笨,但是只要心地诚恳就好。但这是不够的,还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呢。由于沟通方式的不得当很可能产生误会或者在工作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即达不到有效沟通。而张玮老师从技巧的角度告诉我们,沟通前要注意信息的收集,沟通后要注意反馈,沟通时要选对场合,学会聆听等,这些可以帮我们提高沟通能力,改善沟通效果。
学习,杨军研究员和张玮老师都提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几乎每天都在学习,看相关的文献,查阅必须的资料,但是却忽略了对该学科一些理论基础的学习,或者说看的理论方面的专著太少。至于那些涉及人生哲学,处世态度的书就更少了。这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礼仪,虽然我认为自己很有礼貌,但是,礼仪不等于礼貌,礼貌是待人态度,而礼仪是待人的行为。王所长、张玮老师和张云鹏老师都在培训中提到了礼仪的重要性,例如握手礼仪、介绍礼仪、电话礼仪等等。作为一个职业人,这一点对我来说确实有待提高,因为礼仪不到,即使有礼貌也不一定能给人留下好印象。
第二,充分意识到,得到强化的问题:
勇于挑战自我,拓展培训的第一项是高空抓杠,这是一个挑战自我,增强自信心的项目。在完成任务之前,我很担心,担心自己抓不住单杠,担心自己由于害怕而哭鼻子;轮到我的时候,我只有一个信念,向上、向上!不去想现在离地面多少米,不去想绳子是否结实,因为这些杂念会扰乱自己的信念,拖自己的后腿。就像做一件事情,只要认定是对的,必须去做的就不好思前想后,“前怕狼,后怕虎”。
计划,一项过程简单的任务可能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就够了,可是对于复杂的任务,就必须制定周密的计划。杨军研究员用DREAM模式给我们描述了计划在一件事情完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张玮老师也提醒我们,对于重要但是不是很急迫的事情必须要有计划。大到一个人的人生规划,小到一次学术讨论的准备,都需要有个计划,做事才可以有条不紊,不至于一生碌碌无为或者“临时抱佛脚”。以一个科研项目为例,需要年度计划,短期计划,可称之为复杂问题简单化;把一个复杂的任务分解,并交给适当的人去具体完成,可称之为把简单的问题条理化。通过这样的一番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入手去做,做的过程中更有把握,并且做出来的效果更好。当然,计划制定后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去执行,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否则,计划就变成一个应付上级,安慰自己的摆设了。
团队合作,在现代的科研任务中,团队合作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这是一个大的命题,也是拓展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目标、计划、沟通、管理、信任等等。除此之外,我从中体会到了“一大一小”。大,从大局着眼。在一个大的团队中会包括几个小团队,这时,小团队的工作要以大局为重,不能把其他的小团队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只顾埋头完成自己的工作,对其他团队需要的帮助不管不顾。要知道,在这样一个大团队中,大家赢,才是真的赢。例如,在“七巧板”项目中,六个小团队必须从大团队的利益出发才能达到共赢。小,团队中最小的单元,每个人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也即增强责任心。这是一个团队成功合作的重要保障,否则有再严密的计划,再有效的沟通,一个人执行的不得力,会对整个团队造成损失,对团队中其他人造成伤害。例如“信任背摔”和“逃生墙”的项目,每个人必须牢记各自的注意事项,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功得完成任务并且不伤害到自己的同伴。
非常幸运能在这次培训中认识到不足,强化对重要问题的认识,完成审视自我的过程。但这只是第一步,要真正地从培训中有所收获,必须完成下一个步骤——完善自我。要马上采取行动,用有效的手段来弥补不做,在工作中牢记这些问题并加以实现。做到“知行合一”。
然而,这样较为系统化的培训不是经常举办的,一个人要进步不能仅依靠被动的培训,而需要主动地自我审视,自我完善。定期审视自己,找到不足,并加以纠正。只有这样,我们的进步才是持续性的,我们的事业才是可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