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出租车,走走停停,立刻感觉到上海的拥挤。随处可见的高架桥,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的行色匆匆的骑着摩托车、自行车的过客……终于领悟到“城市森林”的含义。
初到上海,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便是每个阳台上探出的长长的棍子,上面挂上各色的衣服晾晒,像是七彩的旗,飘荡在风中,是在诉说大城市的无奈,还是在得意高处风光无限?不得而知。
而当在22层看下去时,这种城市森林的感觉就更加真切。推开本就不宽敞的窗子,迎面而来的全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总有中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味道,那样淋漓尽致的展现现代都市的繁华。观赏完高楼大厦千万间,又来到上海的大街。为了迎接2010年的世博会,上海已经开始大修土木,上面的高架桥,中间的大马路,下面的地铁,都纷纷开工,以缓解上下班期间几近瘫痪的交通。
上海是没有郊区的,无论是在浦东,还是在闵行,或者是普陀,纵使只有一排安静的平房,在上下班的时候,也永远是繁忙的。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上海连成一体,无论多远的距离,公交车和地铁的换乘可以解决。上海的出租车11元起步,公交2元,地铁3元到6元不等,与北京相比,要贵许多。第一次在人民广场转乘地铁的时候,面对着汹涌而过的人流,忽然想起孙燕姿的一首歌“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若不是被前后左右的人簇拥着,肯定会为这首歌的贴切拍手叫好。飞驰而过的地铁,携着清爽的凉风,穿过摩肩擦踵的人海,然后又急匆匆的流转到下一站,正应了上海的那种快节奏。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基础设施的配套,应该说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她的浮华奢靡,她的美丽夜色,她的兼容并包,她的洋为中用,都让人流连忘返。城隍庙的古香古色,记录了上海弄堂的几度春秋,各地的小吃又汇聚于此,让游客在访遍檀木、玉石、瓷器、丝绸之后,又大饱口福,色香味美的三黄鸡、漕香田螺、小龙虾、大闸蟹……让人不禁口水直流,而上海特色的小笼包、大馄饨、再加上几瓶三得利啤酒,那感觉,颇有一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冲动。南京路步行街,处处充满着商业气息和时代感,处处精装细描,一丝不苟,完全发挥江南人的细巧和精致,简直就不容有任何的瑕疵,国际的品牌、一流的设计、无与伦比的灵动,让上海充满一种贵妇人的气息。夜晚的外滩更为迷人,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我甚至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东方明珠倒映在黄浦江畔,霓虹闪烁,浮华与高贵并行,气派与时尚同在,这就是大上海几百年来的沉淀。

有那么几日,飘着小雨,打破了秋天的宁静,我和同学撑着伞,在黄浦江畔徘徊,朦胧的小雨,却遮盖不了东方明珠的璀璨;袅袅升起的水气,却让摩天大厦更加雄伟;江的对岸是西式建筑,每隔15分钟,都会听到教堂的钟声,当当当的穿过雨帘,似乎唱着“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永不休……”,多少年前,许文强和冯程程也是在上海滩相遇,那时候的上海,应该是影视中所谓的“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这样的传说吧。有时候,经过一条老街,看到狭窄的弄堂里妖娆的旗袍背影,依稀想起张曼玉,以及在这个城市曾经存在过或者依然存在着的人或事的花样年华。当怀旧的气息染满街道和窗棂的时候,那些沾满尘埃的泛黄的老照片,又重现了从前的繁华和梦想。
那些久远的形象,隔着时代的面纱,唯美、动人。如今的大上海,许多历史的旧物和影像,繁华大都市的摩登和先进,水乳交融,呈现别样的厚重。

我和同学说,上海,是我一直想去的城市,她像是一个遥远的梦,尽管或许只是美于传说,但它之于我的诱惑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的。
上海,是一曲雄壮的交响曲,气势恢宏,又韵味无穷。上海,是一袭华美的旗袍,雍容典雅,又清新可人。上海,是一副浓艳的油画,热烈奔放,又细致婉约……
写完最后的结语,忽然又觉得仓促,在上海呆的几天,走马观花的过一遍,对于一些细微的东西,恐怕还是没有领悟到吧。
大抵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