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系统
  • 图书馆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页
  • 所况简介
    所况简介
    1964年,为落实国家声学规划,满足国家迫切需要,形成全国声学学科研究中心,经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将原中科院电子所的水声、超声、建筑声3个实验室,1958年成立的南海研究站、1960年成立的东海研究站、1961年成立的北海研究站整体纳入声学所。声学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
    了解更多+
    现任领导
    李风华
    所长
    库卫群
    党委书记、副所长
    李明庚
    副所长(正局级)
    杨 军
    副所长
    杨 波
    副所长
    王 雷
    纪委书记
  • 机构设置
    领导机构
    所务会 党委会
    咨询机构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职能部门
    综合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 人力资源部 科技发展部 重大任务部 财务管理部 资产条件保障部 质量管理部 保密办公室 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 造船办公室

    研究站
    南海研究站 东海研究站 北海研究站
    挂靠机构
    中国声学学会 全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声学计量站(CMA)
    研究单元
    声场声信息实验室
    水下环境信息感知实验室
    水下信息技术实验室
    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
    水下航行器实验室
    超声学实验室
    噪声与音频声学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
    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无人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研究领域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声学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大研究领域: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 【详情】
    成果概况
    获奖
    论文
    专利
    专著
    科研进展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基于声阻抗效应的声表面波气体传感新方法
    2025-02-14
    声学所极地声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5-01-23
    研究人员在蜂窝结构中发现反常声传播特征并展示其在脱粘缺陷检测中的潜力
    2025-01-16
    声学所论文被评选为“2024年度中国高影响力数据论文”
    2024-12-11
    声学所王文团队论文获得Nature子刊2024年度热点论文奖
    2024-1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团队在EUSIPCO 2024 LAP Challenge中夺冠
    2024-09-12
    研究人员提出面向网络加速的FPGA动态部分可重构方法
    2024-09-03
    研究人员提出逐符号运动补偿的256QAM水声通信方案
    2024-08-16
    研究人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地层横波速度层析成像新方法
    2024-07-23
    研究人员利用零群速度特征提出一种复合蜂窝结构脱粘缺陷检测新方法
    2024-07-02
    研究人员提出适用于MIMO系统的目标检测与位置估计方法
    2024-06-03
  • 人才队伍
    院士专家
    汪德昭
    马大猷
    应崇福
    张仁和
    侯朝焕
    李启虎
    汪承灏
    人才招聘
    更多+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资产条件保障部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18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诚邀优秀青年人才申报2025年度海外优青项目
    2025-03-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管理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03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活动报道
    更多+
    共赏园林雅韵 乐享银龄时光——声学所组织开展退休职工2025年春游活动
    2025-05-16
    水下航行器党总支开展“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
    2025-05-16
    声场声信息党总支开展“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活动
    2025-05-09
    声学所党委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暨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
    2025-05-07
    海洋声学技术党总支召开扩大会议
    2025-04-30
  • 交流合作
    学术交流
    更多+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5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4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3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02
    桐乡市科技局领导与清华大学国重实验室专家学者一行到访北海研究站
    2025-03-04
    白鱀豚新秀论坛暨水下航行器实验室学术交流会顺利举办
    2025-02-25
    科技合作
    更多+
    科技导报社调研声学所
    2025-03-10
    青岛市人大代表慈国庆参加市人大代表座谈会
    2024-03-27
    青岛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张建军调研北海研究站
    2023-12-04
    超快速高灵敏声表面波氢气传感器入选中国科协科研仪器优秀案例
    2023-03-28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调研声学研究所相关工作
    2023-03-23
    国际会议
    更多+
  • 科学传播
    工作动态
    更多+
    我们的耳朵——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北京分会 “爱科学小课堂”第 23期科普活动在声学所举行
    2024-09-10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走进北海站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2024-07-15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5T专刊在京发布 国内首次系统性地在学术期刊上介绍和展示世界首创的超高场5T磁共振技术
    2024-06-28
    声学所作品获评2023年度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
    2024-04-01
    声学所参加“嗨,科学!”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北京主场活动
    2023-10-31
    科技期刊
    科普文章
    更多+
    科普文章丨耳机里的声音为什么会有方向感?
    科普文章丨嘿,siri!嘈杂的酒吧里,AI为什么听不懂指令?
    科普文章丨神奇的主动降噪技术
    科普视频
    更多+
    科普视频丨杨波:揭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科普视频丨声音的奥秘
    科普视频丨真空无法传声科普实验
    科普视频丨借声波一臂之力探神秘海底世界
  •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页
  • 所况简介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主要领导
      • 历任所长
      • 历任党委书记
    • 院所风貌
  • 机构设置
    • 党的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咨询机构
      • 研究平台
        • 研究单元
        •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 职能部门
      • 研究站
      • 挂靠机构
  • 科研成果
    • 研究领域
    • 科研进展
    • 科研产出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人才队伍
    • 院士专家
    •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博士后公告
      • 博士后规章
    • 人才招聘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国际会议
    • 科技合作
      • 合作动态
      • 专利转让信息
      • 合作项目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 党群园地
    • 组织文化
    • 形象标识
    • 活动报道
    • 文化副刊
      • 诗歌
      • 书画
      • 摄影
      • 散文
  • 科学传播
    • 时间轴
    • 工作动态
    • 科普作品
      • 科普文章
      • 科普视频
      • 其他
    • 科技期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重要新闻
  • 党建动态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学术报告
  • 通知公告
  • 最美科学家
  • 专题
  • 专题
    • 深入贯彻八项
    • 2025年全国两会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 2024年全国两会
    • 平语近人(第3季)
    • 中国科学院2024年度工作会议
    • 科技创新再出发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学习两会精神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工作会
    • 2021年终科技盘点
    •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党史学习教育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率先行动
    • 两学一做
    • 防灾减灾
    • 十八届四中全会
    • 喜迎十八大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快捷通道
    • OA系统
    • 继续教育网
    • ARP
    • 违法违纪举报
    • 信访渠道
    • 图书馆
    • 正版软件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新闻媒体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国内院校
    • 国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网站纠错
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科学时报: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到光荣——中科院海试成员谈随“蛟龙”号深潜经历

发布时间:2011-08-30 作者:科学时报记者 陆琦
【  小 中 大  】
 
 
“在海上,前二十几天还有绿叶菜,后二十来天只有大白菜、土豆、洋葱、萝卜这些耐储存的蔬菜。”
 
“海况差,即使不晕船,也多多少少有点不舒服。海试还是比较艰苦的。”
 
尽管如此,刚刚完成5000米级海试归来的“蛟龙”号声学系统副总设计师朱敏和试航员杨波、张东升等中科院声学所的海试队员们,都认为参加“蛟龙”号项目是一件很荣幸的事,“从内心深处感到光荣”。
 
“作业计划精确到分钟”
 
7月21日,“蛟龙”号进行5000米级海试的第一次下潜,杨波作为试航员参加。
 
“经历的‘第一次’多了,所以就不紧张了。”1000米级、3000米级海试中,杨波也是探路者之一。
 
“每次海试第一次下潜、冲击新深度的风险相对较大,所以安排的下潜人员都是经验丰富的。”朱敏补充道。
 
杨波表示,每次下潜都有一套规范严密的流程,整个行程非常紧凑,计划排得很细,作业时间精确到分钟,没有空闲想别的。
 
在2009年和2010年南海试验时,海面水温高达30摄氏度,潜水器内温度达到36摄氏度以上,湿度达80%以上。“潜水器里三个人全身都湿透了。”相比南海试验海区,5000米试验海区水温低,摇摆幅度大、周期长。对于晕船的杨波来说,“此次海试相对要舒服一些”。
 
“潜水器在水面时,受海浪的影响,摇晃比较厉害,容易晕船。”为了保证状态,此时杨波一般都闭上眼睛靠在后面休息。
 
潜水器下潜时,大约以每分钟30多米的速度匀速下降。“只有在离水面30米之内会受到浪的影响,下潜后很平稳,感觉不到潜水器在运动,只能看到深度数据在不断跳动。”杨波说。
 
“到近100米的深度,通过潜水器上的3个观察窗已经看不到任何光亮了。”这时候,潜航员会将潜水器上的灯都关闭。杨波描述,通过观察窗可以看到很多微小的浮游生物发出点点荧光,“从观察窗上划过,非常漂亮,很像大片流星划过天幕的感觉”。
 
继续下潜,深海水温只有1.4摄氏度。“感觉很冷。”杨波说,“驾驶员叶聪脚上套了4双厚袜子,身上还用毛毯裹着。”
 
第一次下潜的目标深度是打破去年的深潜纪录,内容是均衡试验、水声调试和潜水器性能复核。
 
“下潜过程中,把能检查的设备都试一遍,确认是否正常工作。”杨波说,“由于下潜到4027米时,实际离海底还有1000多米,所以用于探测、测量的声纳都不需要工作,只需要进行功能检查。”
 
当顺利完成实验任务,抛弃压载铁开始上浮时,杨波的心里只有高兴。
 
回到母船以后,现场指挥部成员向试航员表示祝贺。正当大家非常高兴地拥抱握手时,突然有人向三位试航员泼了三桶海水。“当时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因为泼海水仪式是为第一次下潜的人准备的,可我们都很多次了。”杨波笑着说,“哗!浑身上下全湿透了,而且海水还黏糊糊的。”
 
“亲眼见到海底感觉很震撼”
 
7月26日,第二次下潜的主要任务是达到5000米级深度,靠近海底,安排的作业任务比较少。
 
“在潜水器坐底的时候,声学多普勒测速仪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设备。”杨波介绍,下潜到离海底190米处,声学多普勒测速仪成功探测到海底。下潜到离海底80多米时,开始抛弃压载铁,第一次在海底进行观测。为了保证安全,同时打开避碰声纳,以确定与障碍物的距离。
 
“从水面到水下,基本都是漆黑一片,但当离海底大约10米的时候,灯光下出现一片白影。再往下潜,就看到白茫茫的海底。”杨波介绍,潜水器靠近海底,如果操作不小心,非常容易将海底灰尘扬起,导致从观察窗往外什么都看不到。
 
杨波说:“近底航行可看到很多浮游生物、锰结核,而这次最大的收获是,抓到一个大单细胞原生动物。”
 
“潜水器里看到的海底很令人震撼。”参加第三次下潜,到达5188米深度海底的张东升被海底的奇妙景象所打动,“亲眼看到实实在在躺在海底的锰结核,偶尔发现一些未知生物,还能采集矿物、生物样品回来,感觉非常好。”
 
张东升下潜的重要任务是进行测声侧扫声纳作业。“因为设备专业性非常强,为了更好地保证数据质量,现阶段必须由他去做。”朱敏说。
 
每次下潜,内径为2.1米的球体舱都载有3个人,一个是潜航员,还有两名试航员负责科研项目。“科学家只需通过基本的操作培训和安全培训就可下潜作业。”朱敏告诉记者,他2009年也下去过一次,“潜水器本就是为带科学家下潜到海底执行科研工作而设计的。”
 
水下作业由试航员按计划执行,在水面负责监视的现场指挥部通过水声通信机随时了解水下情况。
 
“水声通信机一直很顺畅,水上水下跟聊QQ一样,双向传文字、语音,水下可以向水上发图片。”朱敏自豪地说,“功能这么全面的也就我们一家了。”
 
“通过几次海试的逐步改进,声学系统调整到了比较完善、实用的程度。这是最大的成果。”朱敏表示,“从一开始手忙脚乱,到现在能够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情况,团队的确成长起来了,为后续做其他项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当谈到今后的安排时,声学系统的团队成员都表示:“我们随时听候总体的安排,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好下一步的试验和应用任务。”

附件下载:

上一篇:

“医学测量”、“医学计量学”和“医学计量器具”应该科学、准确、公正界定——访中科院声学所牛凤岐教授

下一篇:

我所杨波同志接受中央电视台24小时栏目采访

新闻媒体
  • 新闻媒体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中国科技网
  • 科学网
政府机构和组织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中国政府网
  • 科技部
  • 财政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中国科协
国内院校
  • 国内院校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南京大学
国内科研机构
  • 国内科研机构
  • 中船重工
  • 地科院
  • 医科院
  • 铁科院
国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美国声学学会
  • Scripps海洋研究所
  • 哥本哈根大学
  • 勒芒大学
旧版回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1996 - 2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备案序号:京ICP备16057196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1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100190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