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1971年6月15日生,1989年从浙江青田中学考入中国科大无线电系(896校友),1994年毕业于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海洋声学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朱敏团队领衔了蛟龙号的声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5月18日发布的消息证实了以上新闻,该所新闻《中国载人深潜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我所朱维庆、朱敏、杨波、张东升等多人受表彰》介绍“...朱敏研究员获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海洋局授予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先进个人称号”。朱敏2012年还获得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以下为《中国科学报》 (2012-09-21 A4 综合)对朱敏校友的报道。
朱敏:穿越惊涛 透视海洋
虽然获得了今年的“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朱敏却认真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其实这项荣誉应该属于团队,工作是大家共同努力完成的,我只是其中一员。”
身为中科院声学所海洋声学实验室主任,朱敏领导的团队主要从事海洋声学技术研究。
“蛟龙”号深潜获得的大洋底部的清晰画面和声音以及实时的潜器状态数据,就是由朱敏团队为“蛟龙”号研制的水声通信系统从几千米深的海底传回的。
“我们的研究领域包括水声通信及组网技术、声学多普勒测速技术、声学探测技术和水下载体声学系统集成。这显然不是我一人能完成的。”朱敏说,自己主要负责水声通信方面的工作。
他介绍说,在海洋中,光波和无线电波无法远程传播,声波成为目前唯一的远程通信手段。声波在水里传播时,由于海水的吸收和扩散,必须在10千赫的低频率下才能达到“蛟龙”号所需的通信距离。因为频率低,可用的带宽就很小,所以必须研究高带宽利用率技术。而且,与无线电不同,声波的速度低,环境的变化会造成信号的严重畸变,这就需要研究一系列技术来解决这些困难。
2011年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5000米级海试,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突破,形成了美、法、俄、日、中5国掌握50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新格局,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在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作业的能力。
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在下潜试验中,水声通信系统将潜水器的信息准确地传送到水面指挥部。指挥部能实时掌控潜器的深度、运动速度以及舱内温度、湿度、气压、氧浓度等各种信息,犹如亲临其境,有助于指挥人员作出决策,指导水下作业,保证下潜安全,提高作业效率。同时,潜航员与水面指挥人员通过语音、文字和指令通信可以随时就试验情况进行交流。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如此评价道:高速数字化水声通信系统是“蛟龙”号3项国际领先技术之一。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成功突破7000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其中,朱敏团队成功解决了设备的耐压性能和所增加的2000多米传播距离对“蛟龙”号造成的挑战。
对于从事海洋声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出于试验的需要,他们经常要出海,一个月、几个月不能回家是常态。
在采访时,声学所的很多人都告诉记者,每个从事海洋声学研究的人,背后都有着强大的支持力量。朱敏的妻子便是其中一位。
作为研究室主任,朱敏必须身先士卒。在“蛟龙”号设备研制的过程中,朱敏没时间照顾待产的妻子,而他的妻子当时患妊娠高血压。妻子紧急剖腹产时,朱敏还在海上进行紧张的试验,直到船回港才得知女儿出生的消息。赶回家看了女儿一眼后,他又不得不投入到试验中。
十余年来,朱敏一直耕耘在海洋声学技术领域,从最初的项目普通一员到项目的重要成员,再到项目负责人,一步步地成长起来。
他说,中科院为他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个人的艰辛和努力,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