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出生的杨波是西安人,从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作,参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工作。原本晕船的他,从2009年至今已先后参加“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7个潜次的下潜试验。在执行此次7000米级海试任务之前,他将有孕在身的妻子送回老家,毅然踏上征程。
□海试任务
为科学家海底科考打前站
京华时报:对于这次7000米级海试任务,官方说法是“检验潜水器各系统在水下的各项性能”,包括哪些性能?都做了哪些试验?
杨波:对于潜水器的声学系统来说,这次深潜主要是测试各种声学设备在深海的性能,看它在海底是否能正常工作。主要包括6个方面:如水声通信系统,主要是实现母船与潜水器之间数据、文字、语音、图片等信息的传送,其他还有探测海底微地形地貌的,测量海底障碍物的,有成像的,以及母船对潜水器深度和水下坐标测量的,测量海水流速的设备等等。我的任务就是测试这些系统、设备的运行情况。
京华时报:为何要做这些试验?
杨波:这些试验都是为以后科学家下到海底进行科考打前站。只有这些仪器的性能一切正常,才能保障科学家下到海底进行科考不会遇到障碍。
京华时报:在这些测试之外,还做了哪些工作?
杨波:我们这次也做了一些取样的工作,取了海底的泥样、水样和海参等等,拿回来供科学家进行研究。
京华时报: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个潜水器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杨波:“蛟龙”号的声学系统,很多设备都是我们自行研制的,并且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前列。它的科学作业能力很强,搭载作业设备多,里面能容纳3个人,能站起来。好莱坞导演卡梅隆的“深海挑战者”号虽然能下潜到1万米,但只能容纳1个人,而且不能自由活动,人蜷在里面很不舒服。这种潜水器探险可以,但作为科考,很困难。
京华时报:为什么选择马里亚纳海沟进行海试?
杨波: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深度超过7000米的海区之一。经过前期调查,我们找到了马里亚纳海沟一个比较平坦的地方,适合做试验。我们做试验都是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区域,然后再去复杂地形。
京华时报:听说明年准备在南海进行下潜?
杨波:“蛟龙”号已经具备在南海进行应用性下潜试验的条件,从技术角度来说,没有问题。明年我们要根据“南海深部计划”的需要到南海进行下潜作业。
□海底见闻
有的地方像刚发生过地震
京华时报:大家都很好奇,7000米深的海底到底什么样?
杨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其实只要超过400米水深,潜水器外部就漆黑一片。在海底,如果打开潜水器外的灯,可见范围大概是20米,白茫茫的,像一片白色的沙滩。
京华时报:有没有见到一些很特别的东西?
杨波:这次到马里亚纳海沟下潜,第一次见到了不同的海底地形。我们这次深潜是在一座海山的两侧,前几次下潜碰到的都是白茫茫的海底。最后一次我们去了山的另一侧,看到了至少3种不同的海底形貌,有的地方都是小裂缝,有的则是光秃秃的,有的地方又有点像刚发生过地震,堆着坍塌的石块。
京华时报:有没有看到奇怪的鱼类?大鲨鱼什么的?
杨波:其实海底不像我们平常想象的那样,有各种各样奇怪的鱼。基本上没有看到过太大的鱼,只在海底看到过几十公分长的鱼。海底的鱼一般都是长条形的,像龙一样,比如鼠尾鱼、狮子鱼等。虾比较多,红色居多。别看海底像一片荒芜的沙漠,其实下面有很多生物。我们有时候下去会带一些诱饵,一到海底打开盖子,很多生物闻着味道,就会从泥里钻出来。
京华时报:海底会特别冷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
杨波:这个季节在海面是非常热的,船舱内基本在35℃左右,穿件短袖还是全身湿透了。但海底的水温很低,基本上在1.4℃左右。一旦下到深海,潜水器内面的温度也会降到10℃多一点,而且特别干燥。因此我们下潜都会带上外套。海底没有声音,非常安静。下潜过程中,潜水器舱内的气压会有变化,但不会太大,就像爬一座几百米高的山。潜水器里装有生命支持系统,有充足的氧气,因此感觉变化不大。
□海底历险
通信中断让我们高度紧张
京华时报:这次下潜有没有碰到特别危险的情况?
杨波:最惊险的是那次通信操作故障。第5次下潜,也就是到7062米那次。当时我没下去,另外3位同伴下去的。突然间,船上收不到潜水器发送的数字信息。不管上面怎么通过语音向潜水器喊话,下面就是没有声音。但仪器上的定位系统显示,潜水器的定位设备一直在工作,一切正常。我们一直在分析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气氛非常紧张。
过了大约52分钟,突然收到潜水器的语音汇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事后得知,当时潜航员发现了多种奇特的海底生物,他们忙着进行拍摄和采样,结果无意中将潜水器内的水声通信通话按钮按住了,一直没有松开,这个按钮就像我们平时使用的对讲机的通话按钮。这样一来,船上的呼叫他们听不到,再加上他们自己不说话,当然是什么也听不到。由于占线,数字信号也发不出去。
京华时报:听说你们出发的时候碰到过台风?
杨波:今年碰到过两次台风。刚出长江口的时候就碰到台风,只好抛锚等待。到了试验海区,再次碰到台风,海浪有2.5米,我们把船开到平稳的地方等了一两天。
京华时报:此前多次出海下潜有没有碰到过难题?
杨波:1000米级海试期间有过一些问题。试验母船“向阳红09”船已经服役30多年,试验中发现母船的噪声比预计的高很多,严重干扰了数字通信。声学系统团队有针对性地对系统进行了改进,有效抑制了噪声影响,实现了数据、图像、语音等的可靠传输,这在3000米、5000米和7000米海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华时报:有没有担心过,下到海底因为各种问题上不来?
杨波:这还真没担心过。我们在事前把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了,进行了预防。一旦下去,就是各种工作,也没有时间思考这个。经过这么多年的试验,经过了各种锻炼,并且母船在随时监测潜水器的状态,我们对自己的设备还是很有信心的。
□海底生活
对乘客身体素质要求不高
京华时报:你们从下潜到上来,一般需要多久?
杨波:一般下潜一次需要11个小时,所以我们一般是早上下潜。
京华时报:下到海底怎么解决吃饭、如厕的问题?
杨波:下到海底后,我们会先休息一下,然后吃饭。吃的主要是牛肉干、巧克力、水果之类的,喝矿泉水。在潜水器里小便没问题,但绝对不能大便,因此下潜前我们会有控制,头天晚上的晚饭要少吃,一般是减半,少喝水。下潜当天的早饭是不吃的,也不喝水。在潜水器里实在饿得受不了,才会吃一点。整个下潜任务完成后准备升上去时,会放开吃。
京华时报:在船上的生活呢,是不是天天吃海鲜?
杨波:(笑)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在海上就能天天吃海鲜,船上的生活条件还是很艰苦的。我们船上有专门的厨师班,上船前,冰柜里会装上各种肉类,牛羊肉、猪肉、鱼肉都有,蔬菜有萝卜、白菜和豇豆。个人也会带一些方便面、八宝粥之类。但出一次海需要45天左右,这些食品在冰柜里放的时间太长,早就不新鲜了,也不好吃。在船上每天能吃4顿饭,一日三餐加上夜宵。夜宵是面条,放点木耳、香菇之类的。说实话,夜宵面条是我们的最爱。很多人一天不怎么吃饭,就等着晚上吃面条。
京华时报:作为潜航员,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吗?
杨波:对于职业潜航员来说,因为他们的任务是驾驶和操作潜水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参与下潜的人员都要有那么高的素质,“蛟龙”号研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深海科学研究,我们做试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普通的科学家带到海底,让他们更好地研究海底世界。因此,不可能对乘客的身体素质提出太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