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前不久在上海召开的、由中国声学学会和中科院声学所共同主办的第37届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大会暨展览会上,记者惊奇地发现,圈内的专家学者的注意力已经超出了上述那些“公认”的噪声,他们的研究目标已盯上了不是噪声的“噪声”,他们更关注人的感受,而不是仪器的测量结果。更意外的是,这次大会的主题竟然是“从安静到和谐”。单纯的安静已不是声学专家们的最高追求了。看来,社会公众在有关噪声的观念上需要更新了。
———事件回放———张女士的“噪声”烦恼
立秋之后,北京的张女士喜迁新居,搬到京城西部的一个住宅小区。入住后,她的睡眠出现问题,总是不能安静地入睡。她家附近有一个变电站,一天到晚总是发出“嗡嗡”的声音。她找到相关的部门对噪声进行了测定,结果是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万般无奈之下,她通过电话局找到了中科院声学所,请教专家。噪声控制实验室副主任杨亦春研究员接听了电话。听完张女士的陈述,他对她的遭遇表示了同情,但也无能为力。
某区附近居民无法休息好
某单位设备的运行之声受到附近居民接连不断的投诉。有关部门到现场进行检测,发现声级并没有超过国家标准。但是居民依然进行投诉,声称休息不好。该单位听说中科院声学所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便来请示援助。杨亦春到现场看后,提出了解决方案。但过了几个月,都没有了回声。“肯定是认为既然已经达标了,没有必要花更多的钱了。”杨亦春说。
———噪声误区———不是噪声的“噪声”
一般认为,按照国家标准,白天50分贝、晚上40分贝以下的声音不认为是噪声污染。但是近年来,在这个范畴内的不是噪声的“噪声”越来越多地受到都市民众的投诉。
“有人以为,只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声音,就不能被认定是产生污染的噪声。而从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个体的角度来看,安装某种设备,进行工程施工,不管声级如何,都可能影响百姓的声环境,因而施工者就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周围居民的生活体验。毕竟,噪声都是不需要的声音。”杨亦春介绍,“有些运行设备产生的噪声,经过治理,即便声级已经足够低了,但还是不能让附近的居民满意。”
对噪声污染的认定,国家有标准,但并不是所有标准以内的声音就都不扰民。有时候,在如何对待这种不是噪声的“噪声”问题上,能看出某些单位的领导是否以人为本。
在解决此类问题上,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北京奥运会举行之前,奥运村附近的居民对一台新增添的电站提出投诉,有关方面请声学所的专家诊断解决。最后,通过添加特别的消声措施,噪声得到一定的控制,居民满意,奥运会也没有受到影响。
安静不等于舒适
安静是多数人追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但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在工作场合,并非安静才是最舒适的:一些办公室或大厅里十分安静,一旦有人发出一点声响,哪怕是饮茶、喝水的声音,翻看报纸的声音也会对有的人产生影响。科学家研究发现,在这种公共场合,适当加一些低分贝的和缓音乐背景,用此掩盖其他杂声,反而倒显得十分安静,人也会感到更舒适。
“现在科学家十分重视人对声音的感受。强调的是舒适和对噪声烦恼度的控制,而不仅仅以噪声分贝大小作标准。”第37届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大会技术委员会主席、中科院声学所噪声与振动研究室主任李晓东研究员对记者说,以前我们只是把噪声降低,控制住就行了,但控制到多少就不是噪声了?这里有个心理声学和噪声主观评价的问题。这也是近年来研究的新方向之一。
据李晓东介绍,本次大会中国组委会提出“从安静到和谐”的主题,其目的在于:适时更新噪声控制的观念,在努力降噪和不过分增加降噪成本的同时,关注噪声的声品质、烦恼度和人对噪声的主观感受,关注相关产品开发,以提高社会生活的声环境质量。“本次会议组委会特意安排的第一场大会报告,就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HarryStevenColburn教授主讲《双耳听觉机理》。他所关注的是人们在听到声音时的主观感受。”李晓东说。
———控制噪声———国外一批高科技产品问世
随着噪声控制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外已开发出一批控制噪声的高科技产品。比如,微穿孔板概念是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到70年代中国科学家马大猷提出了连接高低频的近似计算公式,并做出实验样品。自此,微穿孔板开始得到广泛应用。李晓东说:“这种材料结构简单,吸声特性可精确计算,面材也不受材料限制,可根据不同目的选用不同板材,并且清洁无污染。”
随着微穿孔板理论和设计研究的普及,其应用更为广泛。特别是在许多噪声治理和音质控制工程中可用作微穿孔板消声器、微穿孔板消声通风百叶窗、微穿孔板声屏障等。德国弗劳恩霍夫学会建筑物理研究所开发的微穿孔板类结构吸声材料就十分典型,它十几年前就应用于德国议会大厅的透明化改造。
我国产品开发还远落后于人
“我国在声学理论研究及相关标准制定方面与国外水平相差不大,但在产品开发方面却远远落后于人。”第37届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长田静研究员如是说。
早在21年前,第16届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大会就是在北京举行的。从那时起,我国声学研究人员参与了历次大会,并且在参会人数上一届比一届多,所提交的论文水平也提高很快。本次大会各国科学家总共提交了636篇论文,而中国科学家的就占了1/4左右。
“但我们的声学产品开发、应用水平却提高得不快。”田静说,最近几次召开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大会,中国只一家企业有产品参展。多数中国企业和那些使用测声等仪器的部门,对声学产品的开发应用都不够重视。
“这次我们把噪声控制工程大会申办到上海,就是想让国内的用户和开发人员长长见识,让大家知道别人的产品已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知道国际噪声研究的热点在哪里。”
在噪声控制问题上,中国的各级领导应该更新观念,重视噪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努力改善声环境;而对企业家和噪声研究者来说,也有一个更新观念的问题,那就是要多开发声学产品,让国人享受和谐的声环境。
■相关新闻
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
噪声级为30—40分贝是比较安静的正常环境;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由于休息不足,疲劳不能消除,正常生理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70分贝以上干扰谈话,造成心烦意乱,精神不集中,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发生事故;长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听力损伤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接触较强噪声,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只要时间不长,一旦离开噪声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称为听觉适应。如果接触强噪声的时间较长,听力下降比较明显,则离开噪声环境后,就需要几小时,甚至十几到二十几小时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称为听觉疲劳。这种暂时性的听力下降仍属于生理范围,但可能发展成噪声性耳聋。如果继续接触强噪声,听觉疲劳不能得到恢复,听力持续下降,就会造成噪声性听力损失,成为病理性改变。
噪声除损害听觉外,也影响其他系统。神经系统表现为以头痛和睡眠障碍为主的神经衰弱症状群,脑电图有改变,如节律改变,波辐低,指数下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心血管系统出现血压不稳,心率加快,心电图有改变;胃肠系统出现胃液分泌减少,蠕动减慢,食欲下降;内分泌系统表现为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等。
■新闻缘起
近日,第37届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大会暨展览会在位于浦东的中国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长田静研究员为本次大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江绵恒、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学会主席HedikiTachibana教授到会并致词。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共计970名代表以及36个展商参加了会议和展览,共计发表学术论文636篇。大会内容主要涉及环境噪声、建筑声学、噪声与振动控制、噪声政策与管理、数值模型与模拟计算、信号处理与测量仪器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