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系统
  • 图书馆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页
  • 所况简介
    所况简介
    1964年,为落实国家声学规划,满足国家迫切需要,形成全国声学学科研究中心,经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将原中科院电子所的水声、超声、建筑声3个实验室,1958年成立的南海研究站、1960年成立的东海研究站、1961年成立的北海研究站整体纳入声学所。声学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
    了解更多+
    现任领导
    李风华
    所长
    库卫群
    党委书记、副所长
    李明庚
    副所长(正局级)
    杨 军
    副所长
    杨 波
    副所长
    王 雷
    纪委书记
  • 机构设置
    领导机构
    所务会 党委会
    咨询机构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职能部门
    综合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 人力资源部 科技发展部 重大任务部 财务管理部 资产条件保障部 质量管理部 保密办公室 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 造船办公室

    研究站
    南海研究站 东海研究站 北海研究站
    挂靠机构
    中国声学学会 全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声学计量站(CMA)
    研究单元
    声场声信息实验室
    水下环境信息感知实验室
    水下信息技术实验室
    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
    水下航行器实验室
    超声学实验室
    噪声与音频声学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
    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无人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研究领域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声学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大研究领域: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 【详情】
    成果概况
    获奖
    论文
    专利
    专著
    科研进展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基于声阻抗效应的声表面波气体传感新方法
    2025-02-14
    声学所极地声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5-01-23
    研究人员在蜂窝结构中发现反常声传播特征并展示其在脱粘缺陷检测中的潜力
    2025-01-16
    声学所论文被评选为“2024年度中国高影响力数据论文”
    2024-12-11
    声学所王文团队论文获得Nature子刊2024年度热点论文奖
    2024-1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团队在EUSIPCO 2024 LAP Challenge中夺冠
    2024-09-12
    研究人员提出面向网络加速的FPGA动态部分可重构方法
    2024-09-03
    研究人员提出逐符号运动补偿的256QAM水声通信方案
    2024-08-16
    研究人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地层横波速度层析成像新方法
    2024-07-23
    研究人员利用零群速度特征提出一种复合蜂窝结构脱粘缺陷检测新方法
    2024-07-02
    研究人员提出适用于MIMO系统的目标检测与位置估计方法
    2024-06-03
  • 人才队伍
    院士专家
    汪德昭
    马大猷
    应崇福
    张仁和
    侯朝焕
    李启虎
    汪承灏
    人才招聘
    更多+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资产条件保障部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18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诚邀优秀青年人才申报2025年度海外优青项目
    2025-03-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管理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03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活动报道
    更多+
    声场声信息党总支开展“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活动
    2025-05-09
    声学所党委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暨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
    2025-05-07
    海洋声学技术党总支召开扩大会议
    2025-04-30
    噪声与音频声学党总支开展“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主题党日
    2025-04-30
    水下信息技术党总支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带头过紧日子”主题党日
    2025-04-27
  • 交流合作
    学术交流
    更多+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5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4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3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02
    桐乡市科技局领导与清华大学国重实验室专家学者一行到访北海研究站
    2025-03-04
    白鱀豚新秀论坛暨水下航行器实验室学术交流会顺利举办
    2025-02-25
    科技合作
    更多+
    科技导报社调研声学所
    2025-03-10
    青岛市人大代表慈国庆参加市人大代表座谈会
    2024-03-27
    青岛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张建军调研北海研究站
    2023-12-04
    超快速高灵敏声表面波氢气传感器入选中国科协科研仪器优秀案例
    2023-03-28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调研声学研究所相关工作
    2023-03-23
    国际会议
    更多+
  • 科学传播
    工作动态
    更多+
    我们的耳朵——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北京分会 “爱科学小课堂”第 23期科普活动在声学所举行
    2024-09-10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走进北海站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2024-07-15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5T专刊在京发布 国内首次系统性地在学术期刊上介绍和展示世界首创的超高场5T磁共振技术
    2024-06-28
    声学所作品获评2023年度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
    2024-04-01
    声学所参加“嗨,科学!”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北京主场活动
    2023-10-31
    科技期刊
    科普文章
    更多+
    科普文章丨耳机里的声音为什么会有方向感?
    科普文章丨嘿,siri!嘈杂的酒吧里,AI为什么听不懂指令?
    科普文章丨神奇的主动降噪技术
    科普视频
    更多+
    科普视频丨杨波:揭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科普视频丨声音的奥秘
    科普视频丨真空无法传声科普实验
    科普视频丨借声波一臂之力探神秘海底世界
  •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页
  • 所况简介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主要领导
      • 历任所长
      • 历任党委书记
    • 院所风貌
  • 机构设置
    • 党的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咨询机构
      • 研究平台
        • 研究单元
        •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 职能部门
      • 研究站
      • 挂靠机构
  • 科研成果
    • 研究领域
    • 科研进展
    • 科研产出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人才队伍
    • 院士专家
    •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博士后公告
      • 博士后规章
    • 人才招聘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国际会议
    • 科技合作
      • 合作动态
      • 专利转让信息
      • 合作项目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 党群园地
    • 组织文化
    • 形象标识
    • 活动报道
    • 文化副刊
      • 诗歌
      • 书画
      • 摄影
      • 散文
  • 科学传播
    • 时间轴
    • 工作动态
    • 科普作品
      • 科普文章
      • 科普视频
      • 其他
    • 科技期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重要新闻
  • 党建动态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学术报告
  • 通知公告
  • 最美科学家
  • 专题
  • 专题
    • 深入贯彻八项
    • 2025年全国两会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 2024年全国两会
    • 平语近人(第3季)
    • 中国科学院2024年度工作会议
    • 科技创新再出发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学习两会精神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工作会
    • 2021年终科技盘点
    •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党史学习教育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率先行动
    • 两学一做
    • 防灾减灾
    • 十八届四中全会
    • 喜迎十八大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快捷通道
    • OA系统
    • 继续教育网
    • ARP
    • 违法违纪举报
    • 信访渠道
    • 图书馆
    • 正版软件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新闻媒体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国内院校
    • 国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网站纠错
科普作品
科普文章
科普视频
其他
其他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学传播 科普作品 其他

优美的厅堂音质

发布时间:2009-07-27
【  小 中 大  】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建筑声学

人们很早就发现在空旷的厅堂中和在山谷中一样有回声现象。两千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到在乐池里铺放稻草会影响乐队的发声。我国还有在戏台下放瓦缸以增加共鸣的做法。

这些实际上都是混响和回声对直达声的影响问题。所谓混响就是声音在墙壁、天花板、地面和室内物体上多次反射,声强逐步降低传到人们耳朵中的声音。如果回声比较强,混响时间较长,就会使人听不清楚,但如果没有回声,又会使人觉得声音发“干”,不好听。

混响时间是评定厅堂音质的第一个物理指标。如果使用同样多的吸声材料,房间越大则混响时间越长,房间越小则混响时间越短。同样大小的房间,吸声材料越多混响时间越短,吸声材料越少混响时间越长。

对各种不同房间,各种不同用途,最佳混响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实验表明,小房间最佳混响时间为1.06秒,房间体积增加,最佳混响时间也增加,到100000立方米的房间最佳混响时间达到2.4秒。

不同的演出内容,最佳混响时间是不一样的。报告厅对混响时间的要求就是不要太长,使先后发的音节不互相混淆,所以混响时间应该偏短。各种音乐演奏要求的混响时间差别较大,轻音乐、爵士乐等节奏快而鲜明,混响时间要短一些,才有鲜明的节奏感,而教堂音乐、风琴音乐,节奏慢,声音悠长,混响时间要长一些,演奏起来显得庄严肃穆。

              各种声音的自相关时间和最佳混响时间的关系

自相关时间(毫秒)

最佳混响时间(秒)

10-30

0.2-0.7

20-60

0.5-1.4

30-80

0.8-2

80-130

2-3

120-160

2.5-3.7

     经验证明,各种频率上的混响时间最好一样长。对音乐而言,400赫到60赫的混响时间,如果随频率降低而略有增加,到60赫时混响比高频时高1.8倍,会使声音更好听一些。

混响时间很重要,但是在有同样混响时间的两个厅堂中,人们的感觉可能差别很大。这和直达声、反射声、混响声的相互关系有关。实验表明,原来的声音和第一个强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如果不超过50毫秒,那么就感觉不到回声而感到声音增强,如果时间间隔扩大,就会听到回声。这个结果被称为哈斯效应。在设计厅堂时,要计算直达声和反射声的时间差不要超过50毫秒,也就是直达声经过的路径和反射声经过的路径差不要超过17米。

                怎样设计音质良好的厅堂

音乐厅和歌剧院要能对自然音有烘托有支持,就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 体积大小合适,使声音在室内各处都有足够的响度,而且各处响度均匀。
  •  适当长的混响时间。在音乐厅中要有适当的低频混响,使声音听起来感到温暖、热烈。
  • 音乐厅的形状、表面处理要使声音对每一个听众来说,是从各个方面来的,除听到演唱者直接传来的声音外,要有更多的从侧壁反射的声音,以增加声音的空间感。
  • 要感到各个演员、各种乐器同时发声,舞台上每个演员都能听到其他演员的声音。
  • 没有回声、噪声、失真等现象。

许多活动中心的厅堂都设计成多功能的,既能演奏音乐、歌剧,也能做报告,中间的椅子也可以移开,举办舞会或宴会。这种多功能厅的设计一般都偏向于考虑使用最多的功能,既适合音乐,也适合讲话。设置有活动的吸声材料,如帷幕等,以改变混响时间,从而适应不同的用途。

体育馆一般面积比较大,座位少,所以混响时间长。人们往往把体育馆做多种用途,如报告、演唱、大型活动等,但音质很难保证。加上电声系统后,如果设计不当,各处的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互相重叠,会使人听不清楚。电声系统最好使用集中系统,使用一两个合适的扬声器组,尽可能的靠近演出的声源。扬声器位置要选好,是听众都能听到。要注意检查不要有平行的墙壁和房顶地面,以避免多次反射。

可以利用电声系统使混响小的厅堂变成音乐厅,对于象体育馆那样空间大或者形状不合适的厅堂,通过附加所需的反射声等,可以造成所希望的声场。这种方法称为有源控制,优点就是使用方便,简单,可以按要求瞬时变化,以满足不同演出的要求。

有源声场控制可以分为声场合成、声场支援和声场效果三大类。声场合成就是在消声室内或强吸声处理的房间内,创造任意的声场。声场支援是根据既成的室内音质条件进行音质方面的力度感、混响感和空间感等的控制。声场效果是利用电声方法控制声场和空间效果的系统。

                  吸声材料

多孔性吸声材料是靠其中的孔隙,或狭窄的空气通道,使声波在孔隙或通道中受到摩擦和粘滞性损失,以及材料中细小纤维的振动,把声能转化为热能的。平常人穿的衣服、窗上或舞台上挂的帷幕、坐垫、地毯都是多孔性吸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使用的玻璃纤维、矿渣棉、甘蔗板、木丝板、泡沫塑料等都是多孔性吸声材料。多孔性吸声材料在高频吸声好,低频差。

在硬墙的前面加一块软的膜或板,共振频率往往在几百赫,在这个频率上吸声性能好。膜的材料越重,膜与墙间的距离越大,共振频率就越低。

一个大的空间,有一个狭窄的口,就构成一个谐振器,在谐振频率上有很好的吸声能力。这种吸声材料称为谐振腔式吸声材料。穿孔板吸声材料就属于这一类,孔越细吸声性能越好。

                   微穿孔板

在德国波恩设计的国会议事大厅设计成圆筒形,屋顶做成拱形,为了使观众可以看到议员议事的情况,周围的墙是用厚玻璃板做的,正好是极好的反射体。所以这个大厅在第一天启用时,主持人的讲话在周围墙壁引起及强的回声,使电声系统闭塞,不能工作。后来知道墙壁要加上吸声处理,但如果吸声材料是不透明的,外面的人就见不到议员议事的情况了。许多方案都被否定,最后采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马大猷院士提出的,曾被成功的用于我国火箭发射井噪声控制的微穿孔板技术,设计制成透明的穿孔板吸声器,才解决了这一难题。马大猷院士获德国弗朗和费学会奖章(FHG)和弗朗和费无纤维吸声材料(ALFA)奖。

微穿孔板技术多年来广泛被应用于制作微穿孔板消声器、透明消声通风百叶窗、声屏障等。

马大猷院士获德国弗朗和费学会奖章

微穿孔板成功应用于德国国会议事大厅

              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声学改造设计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于1956年成功地完成了万人大礼堂的声学设计工作,并在2000年又一次光荣地承担了大礼堂的改造任务。

从万人礼堂的容积与容量来看,几乎是居世界首位。万人大礼堂不仅容积太大,而且体形接近椭圆,又是穹顶,这些因素均使原大礼堂混响时间偏长,回声现象严重,语言清晰度偏低。

中央领导同志对大礼堂的维修改造有明确的指示:“大礼堂改造必须保持其原有建筑风貌。”,即大礼堂容积不变,体型不变,内墙与顶水天一色风格不变。又因消防要求,对改造中使用材料作了明确的规定:

1、表面层材料必须是金属;

2、为保水天一色,作为吸声结构表层金属穿孔板的穿孔率必须一致;

3、内层材料必须I级防火。

大礼堂的功能主要以会议为主,兼顾演出,属于多功能厅性质。根据改造前大礼堂声学特性测量结果,同时考虑到大礼堂在3000人开会时,也要确保语言清晰,混响时间宜偏短不宜偏长,确定改造后大礼堂满场中频混响时间为1.6±0.2s,混响时间频率特性低频可提升1.0~1.2倍、高频0.9~1.0倍的音质设计指标。

从大礼堂改造前后声学性能测量结果比较可见,大礼堂的音质效果不仅达到而且优于业主的要求。空场混响时间合适(估算满场混响时间约1.4秒)、回声现象有较大降低、语言清晰度有明显提高。为此改造后大礼堂的音质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认为“大礼堂声音很好”。

            

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

人民大会堂清晰度损失仿真


附件下载:

上一篇:

还人类一个安静的环境

下一篇:

破解“传音入密”的神话

新闻媒体
  • 新闻媒体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中国科技网
  • 科学网
政府机构和组织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中国政府网
  • 科技部
  • 财政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中国科协
国内院校
  • 国内院校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南京大学
国内科研机构
  • 国内科研机构
  • 中船重工
  • 地科院
  • 医科院
  • 铁科院
国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美国声学学会
  • Scripps海洋研究所
  • 哥本哈根大学
  • 勒芒大学
旧版回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1996 - 2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备案序号:京ICP备16057196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1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100190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