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CO₂地质封存下的不相混流体非均匀多相孔隙地层中的声场”(以下简称项目)启动会暨“储层声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清华大学杨顶辉教授、北京大学邓航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彭勃教授、魏建新研究员和潘滨副教授,声学所副所长杨军研究员等项目承担单位的多名专家应邀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由科技发展部与超声学实验室联合举办。
杨军副所长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项目作为超声学实验室“固体声学与深部钻测”方向承担的第四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属于“储层声学”范畴,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CO2地质封存声学监测的痛点开展前沿研究。期望项目团队能够凝聚力量,勇于担当,不断创新,圆满达成既定目标,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杨军致辞
科技发展部周城光主任主持了开幕式,并指出获批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属于地下极端环境地层探测的范畴,响应习总书记关于科学研究向极端条件迈进的号召,在当前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下,围绕相关领域的工作和学术会议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学实验室主任陈德华主持项目汇报。项目负责人张秀梅研究员全面介绍了项目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内容及方案,并汇报了当前研究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随后,项目联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车小花教授和河海大学的张琳副教授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方案、目标及年度工作进展情况。
陈德华主任主持项目汇报
为促进“储层声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本次会议设置学术研讨环节,来自不同单位的专家围绕岩石物理观测、声传播理论及监测反演算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周吟秋副研究员分享了能量守恒框架在声学理论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河海大学张琳副教授探讨了CO₂分布对岩石超声波的影响机理;中国石油大学赵腾博士后介绍了井旁地层声源定位方法;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博士生杨吉鑫和亓玉娟分别报告了井间监测方法和声学响应规律的研究进展。
张秀梅研究员、车小花教授和张琳副教授作项目汇报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在碳封存背景下对声学监测方法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碳封存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多个创新性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对如何更好地整合各承担单位的工作以及预期成果的实际应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专家讨论和交流
会议最后,王秀明研究员进行了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表示项目组将认真吸纳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案,优化研究方法和思路,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与圆满完成。同时,他也代表项目组特别感谢声学所和实验室领导对基础研究项目的重视以及给予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