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声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2年音乐声学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音乐声学研讨会,是继2011年6月香山会议后艺术界与科技界代表的再次聚会。
研讨会于11月27日开幕,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王小民所长致开幕词。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毛东兴教授出席了开幕式,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杨军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
王小民所长在致辞中对参会的各位嘉宾和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回顾了我国音乐声学的发展脉络,阐述了音乐声学学科的研究范畴及其重要意义,总结介绍了近年来声学所在音乐声学领域的工作,指出声学所已将“中西方典型乐器音色研究”确立为研究所自主部署的重要研究方向,并将音乐声学学科纳入研究所“一三五”战略布局中。王小民所长用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名言“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结束致辞,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物理科学一处张守著处长发表贺词,他肯定了声学与艺术特别是音乐的联合研究是一个全新课题,并对音乐声学研究提出了期望,希望找准学科研究的切入点,确定本质科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音乐声学的相关宣传,在研究界形成相对一致的评价准则,以便基金委了解并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音乐声学是研究音乐的产生、传输、接收、感知及其效应的综合学科。这一学科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音乐艺术的技术进步,涉及的交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研究成果将满足乐器制造等产业中迫切的实际应用需求,可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中科院声学所准确把握这一契机,将音乐声学列入“十二五”规划,于2011年6月组织召开了以“音乐声学”为主题的401次香山科学会议。香山会议中,艺术界和科技界代表们一致认为,应建立长效交流平台,形成音乐界和科学界之间的无缝连结。
开幕式后,来自艺术界和科技界的参会代表进行了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参会代表结合各自工作领域的特点和经验,围绕音乐和乐器声学参数的主客观评价、音乐信号建模、民族乐器的改革和计算机辅助音乐分析合成等诸多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针对音乐界和科学界工作者的合作方式、音乐声学教育理念以及我国音乐声学发展方向等议题各抒己见,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系统地深入开展音乐声学研究,能够带动相关学科发展,推动我国乐器制造、电声等产业迅速成长,具有重大社会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有效整合音乐界和科学界各方力量联合攻关,制定中国音乐声学战略性研究框架。
中央音乐学院郑荃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梁满贵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孟子厚研究员、中科院声学所颜永红研究员等来自全国二十余家单位的五十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十余位各领域的专家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涉及音乐声学中乐器声学、音乐听感知及民族音乐等多方面内容。报告后的学术研讨中,跨学科不同领域科学家和艺术家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
本次会议不仅展示了音乐声学香山会议后的最新研究工作和成果,更提出了丰富的议题供大家研讨,令参会代表在更广泛的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为音乐声学发展及后续工作明确了方向,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