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4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田静研究员和向宁教授在第21届国际声学大会(ICA2013 Montreal)上成功组织了“纪念马大猷院士声学贡献专题研讨”,来自世界各地声学巨匠和青年才俊纷纷发言,回顾了他在声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并深情地缅怀了与他一起时的点点滴滴。
2013年6月2-7日,每三年一度的国际声学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这是声学界的一次盛会,也是声学家们的节日。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这届大会上,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长田静研究员和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的向宁教授组织了“纪念马大猷院士声学贡献专题研讨”。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国家的著名声学家和优秀青年学者纷纷投稿。发言代表有:99岁高龄的Leo Beranek教授,马大猷院士的师兄,美国科学院院士,声学界泰斗;David T. Blackstock,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马大猷院士的小师弟,国际非线性声学著名学者;Richard H. Lyon,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教授;George Maling,美国声学学会、声频工程学会、IEEE院士,美国噪声控制工程学会前理事长;Keith Attenborough,英国Open大学著名教授;Jiri Tichy,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著名教授;潘杰,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讲席教授;王季卿,同济大学教授;德国Christian Nocke、美国徐步野等受过马大猷院士指导的博士。他们与两位主席一起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总结和回顾了马大猷院士一生中主要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后续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影响,并追思了与马大猷院士在一起的学习、交流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马大猷(1915.03.01-2012.07.17),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国际声与振动学会荣誉会士、美国声学学会荣誉会士、《声学学报》主编。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声学研究工作,在物理声学、建筑声学、语言声学、大气声学、次声学、电声学、非线性声学等方面提出了多项重要理论。马大猷提出的简正波理论,是当代建筑声学发展的里程碑;马大猷创建的声学微穿孔板和小孔消声器理论,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为噪声控制和环境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马大猷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提出了语音统计分析分布的新理论,主持完成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声学设计等重要研究工作。在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噪声应与废水、废气、废渣并列为环境污染四害问题之一,并在1982年组织制订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马大猷著作等身,发表科学论文百余篇、科普读物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