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庞雄奇教授来声学所讲学。声学所副所长居琦主持报告会并在致词中希望我所相关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加快双方的科研合作,促进声学所的科研在石油、能源等民用领域的发展。
此次庞雄奇教授是应科技处和王秀明研究员的邀请来做题为“世界石油峰值理论与中国油气短缺问题——兼论中国西部油气勘探困难与研究对策”的报告。此次报告是超声物理与探测实验室系列学术活动的第十二次活动,李明轩特聘研究员、黄曾旸特聘研究员、张海澜研究员、张碧星研究员、林伟军副研究员及声学所相关人员参加了报告会。
庞雄奇教授长期从事盆地分析、油气资源评价、油气成藏机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Petroleum Science》主编、《石油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大学学报》、《天然气地球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等十多个杂志编委,目前担任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运移学组组长。
庞教授的报告分为“世界石油峰值研究与中国油气短缺的挑战”和“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勘探困难与中国地质研究进展”两部分。
所谓“石油峰值”,是指石油产量达到顶峰并从此开始下降。在“世界石油峰值研究与中国油气短缺的挑战”的报告中,庞教授分析了石油峰值到来的必然性、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中国石油峰值研究进展。据介绍,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中国将在2015年迎来石油峰值,峰值产量为每年1.9亿吨。天然气峰值将在2035年到来,峰值产量是每年1200亿立方米。
越过石油峰值后,中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油气短缺的问题会进一步加剧;其次,石油消费将更加依靠进口,而随着进口油量的增长和油价的升高,花费的外汇将更多,这将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三,石油短缺会导致煤炭消费的增加,而由于煤炭的高污染性,环境保护的压力会更大;第四,依赖油气等化石资源,中国难以崛起。针对这些挑战,中国可采取以下三个应对石油峰值的对策:一是立足国内资源,确保50%以上的油气自给率;二是发展替代能源,减少用油气需求;三是采取节约措施,提高利用效率。
在“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勘探困难与中国地质研究进展”报告中,庞教授介绍了他负责的“973”项目的情况。针对西部地区叠合盆地油气勘探困难的这一世界性难题,庞教授的“973”项目组从中提炼出三个科学问题:多旋回构造和复杂圈闭预测、油气运聚条件和过程及叠合机制研究、油气多期成藏调整改造与再富集。对这三个问题,项目组揭示了三个机制,发展了三项技术,已在六个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一是揭示了复杂构造圈闭成因机制;二是揭示了古隆起与地层岩性圈闭的关系;三是发展了多重烃源灶识别与评价技术;四是揭示了油气藏两类改造方式与五种作用机理;五是创新了复杂构造成像和薄互层预测技术;六是总结了“要素匹配——过程叠加——相势耦合”的油气富集规律。
在报告中,庞教授还介绍了“973”项目的研究队伍和已取得的成果。李明轩特聘研究员、黄曾旸特聘研究员、张海澜研究员等与庞教授进行了交流。通过这次学术报告,大家对油气储层勘探和评价有一个总体认识,体会到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激发了大家对油气资源勘探科学研究的兴趣,特别是大家看到庞教授的“973”面向国家西北部油气勘探提出问题,通过研究将结果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科研思路,很有感受。报告的最后,王秀明研究员希望大家借此次报告,思考一下科研选题等问题,进一步拓宽科研思路,以使超声物理与探测实验室的科研更好地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
报告会后,所党委副书记、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小民在工作中抽时间与庞教授见面。他希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声学所加强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庞校长对此表示赞同,也希望双方今后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实验室建设方面找到结合点,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居琦副所长主持报告会
庞雄奇教授做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