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午,声学所职工和学生与各界人士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前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美国声学学会荣誉会士马大猷教授送别。马大猷教授因病于2012年7月17日 8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王刚、王岐山、刘延东、李源潮、汪洋、张高丽、张德江、朱镕基、吴官正、路甬祥、韩启德、蒋树声、杜青林、张梅颖、丁石孙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马大猷教授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向家属表示亲切慰问。
21日上午,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迴。“大道至简灼见真知老师学界巨擘 上善若水诤言良策先生当代鸿儒”的巨型挽联悬挂在大厅两侧,寄托了对马大猷教授的无尽哀思。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马大猷教授安息吧”,横幅下方是马大猷教授的遗像。马大猷教授的遗体安卧于鲜花翠柏丛中,身覆鲜艳的党旗。大厅两侧整齐摆放着中央和各地、各界吊唁的花圈百余个。马大猷教授的夫人及子女的花蓝安放在他的遗体旁。
上午9时,遗体告别仪式开始。前来为马大猷教授送行的人群络绎不绝。在低沉的哀乐声中,路甬祥、张梅颖、张宝文、林智敏、李静海、詹文龙、丁仲礼向马大猷教授遗体三鞠躬,作最后送别。到现场送别马大猷教授的还有:田静、马扬、吴一戎、凌青、王敬泽、潘锋、苗建明、陈晶、张仁和、侯朝焕、李启虎、汪承灏等。声学所领导班子王小民、张春华、倪宏、马晓川、李风华到现场向马大猷教授遗体告别并亲切慰问家属。
社会各界对马大猷教授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有近五百人前来参加遗体告别。其中,既有声学所的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研究生,也有其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既有马大猷教授曾就读学校的校友,也有一起共事过的老师、学生;既有千里迢迢闻讯赶来的生前友好,也有满怀深情送别马大猷教授的社会人士……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痛惜失去了我国科技界,特别是声学界的一代宗师。
马大猷教授逝世后,郭金龙、白春礼、林志敏、江绵恒等领导同志以各种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张宝文、吴正德、李重庵、郑兰荪、张平、索丽生、陈晓光、徐辉、温思美、欧阳明高、郑惠强、冯之浚、吴修平、俞泽猷等民盟中央领导同志表示了深切哀悼。表示哀悼的其他领导同志还有陈吉宁、胡和平、顾秉林、杨德森、张淑林、王越超、孙牧、相里斌,以及杨士莪、马远良、吴硕昌、吴佑寿、李同宝、冼鼎昌、唐有祺等院士。
马大猷教授逝世后,发来唁电、唁函或敬献花圈和花篮悼念的还有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环保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政协办公厅、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等。
当7月17日上午马大猷教授逝世的噩耗刚刚传来之时,声学所上下就陷入了悲痛之中。在马大猷教授治丧委员会的指挥下,治丧办公室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开展起来。
马大猷教授治丧办公室在所内设立了灵堂,供全所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悼念马大猷教授,表达缅怀之情。灵堂庄严而肃穆,灵堂内哀乐低迴,束束鲜花簇拥着马先生的遗像,所领导、机关各职能部门及实验室的同志们24小时为马大猷教授守灵。
7月18日至20日,声学所各实验室、机关以及后勤保障部门的科研管理骨干、广大职工及青年学子数百人,自发地集体到灵堂追思马大猷教授。来自有关兄弟研究所领导、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同济大学、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声学学会、中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声学计量委员会、中关村中学等单位代表闻讯纷纷赶到灵堂吊唁。
马大猷教授是中国科学界的典范,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大爱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环境保护事业、献给了声学事业。马大猷教授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朴实无华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声学界的一代楷模。
马大猷教授的逝世是科技界,特别是声学界和我国声学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马大猷教授的遗志,不断推动中国声学事业的发展。
马大猷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