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3个问题,想问科学家叔叔。”20日,来自北京小学通州分校3年级的梁笑语,一大早就和爸爸妈妈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的声学研究所,平日里安静静谧,只有科研人员和硕博研究生工作的匆忙身影。
20日是声学研究所第十三届公众科学日,只见穿橘黄色上衣的志愿者举着蓝色的旗子,带着一个个参观者的团队,这些团队要么是一个班级,要么是三四个家庭,陆续走进各个开放点。
声学研究所这天为同学们掀开了声音的神秘面纱。在开放的实验室,同学们与科研人员面对面,参观互动成果演示,观看科普讲座、科普专题片,进行声学知识现场测试,充满了欢声笑语。
“为什么会有宽带?为什么电话里的声音有点机械?声波是怎么传输的?”8岁的梁笑语带着这些问题,从科研人员口中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水声通信真是既神奇又有价值。”“我希望蛟龙号能潜水更深,看到更多生物。”来自蒲公英中学的初二学生德吉卓玛和让卓由衷地感叹。他们看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录像片,听了蛟龙号副总师朱敏的深海探索视频讲座,进行了水下通信机互传信息的互动体验活动。
蒲公英中学是一所位于大兴的打工子弟学校,这里有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于四川的藏族地区,有的孩子是地震孤儿。
“通过自愿报名,这次初二年级有40多名学生参加来中科院公众科学日活动。” 带队的秦颖老师是一位物理老师,她说,“这是我第二次来参加科学日活动,而初二的很多同学们则是第一次,他们感到很新奇,这样的活动可以开拓孩子们眼界,培养他们兴趣,现在他们学到的知识和这些科学原理也能联系上。”
“更重要的是,本校的孩子们多是打工子弟,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对职业的选择进行新的认识。”秦颖说。
“公众科学日活动对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看到那么多的孩子在家长陪伴下走进科学的海洋里,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科学栋梁在这些孩子中诞生。”中关村一小1年级学生李婧怡的奶奶激动地说。(节选自科技日报《中科院116个研究院所向公众开放!赶紧来“充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