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9时54分,潜航员叶聪、杨波、刘开周驾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前往南海冷泉区海洋生物群落“做客”。16时30分,“蛟龙”号被成功回收至“向阳红09”船,圆满并超额完成了本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的首次下潜预定任务目标。
本次“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段的首次下潜为工程性下潜,也是“蛟龙”号的第53次下潜,共下潜7个小时。由于此次主要是通过下潜对潜水器本身的仪器和设备性能进行检查和测试,以确认“蛟龙”号的技术状态。因此,首次下潜的潜航员主要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没有科学家。
根据潜航员从海底传回的图片和视频显示,南海海底冷泉生物种类丰富,双壳类生物密布在海底,白色的毛瓷蟹在双壳类生物上随意爬行。一种在冷泉区比较罕见的蜘蛛蟹也“堂而皇之”地在“蛟龙”号潜水器的镜头前“闪亮登场”。多种海底生物的发现让现场指挥部瞬间沸腾起来。冷泉区生物群落的发现大大超出了现场指挥部原定下潜目标的预期。
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刘峰表示,此次下潜结果显示,原先预定的3项任务均圆满完成,而且取得了额外的收获。第一,“蛟龙”号各项状态稳定,具备开展下阶段科学作业的能力。第二,长基线定位在第一次试验中取得理想效果,“蛟龙”号定位系统准确,基本具备“海底捞针”的能力。第三,潜航员具备了在海底海山复杂地形中操作的能力。此次下潜,潜航员操纵“蛟龙”号从海底海山脚下爬坡300米到达海山山顶,并航行至指定作业区域,在复杂地形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额外的收获就是我国载人潜水器第一次在该区域搜索到冷泉区,并“拜访”了该冷泉区生物群落,发现大量毛瓷蟹和贻贝,为科学界进一步开展南海冷泉区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技术保障。
本航次科学负责人、同济大学周怀阳教授高兴地说:“相对于几千米深的海底来说,冷泉区就好比是‘沙漠里面的绿洲’,海底冷泉区的生物多样性是科学家争相研究的课题。这次发现这么多海底冷泉区生物,没有遗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