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系统图书馆网站地图所长信箱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机构概况科研成果研究队伍国际交流科技合作研究生教育文化建设党群园地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综合新闻  
  图片新闻  
  科研动态  
  学术活动  
  媒体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老网站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科学时报: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到光荣——中科院海试成员谈随“蛟龙”号深潜经历
2011/08/30 | 作者:科学时报记者 陆琦 | 【 【打印】【关闭】
 
 
“在海上,前二十几天还有绿叶菜,后二十来天只有大白菜、土豆、洋葱、萝卜这些耐储存的蔬菜。”
 
“海况差,即使不晕船,也多多少少有点不舒服。海试还是比较艰苦的。”
 
尽管如此,刚刚完成5000米级海试归来的“蛟龙”号声学系统副总设计师朱敏和试航员杨波、张东升等中科院声学所的海试队员们,都认为参加“蛟龙”号项目是一件很荣幸的事,“从内心深处感到光荣”。
 
“作业计划精确到分钟”
 
7月21日,“蛟龙”号进行5000米级海试的第一次下潜,杨波作为试航员参加。
 
“经历的‘第一次’多了,所以就不紧张了。”1000米级、3000米级海试中,杨波也是探路者之一。
 
“每次海试第一次下潜、冲击新深度的风险相对较大,所以安排的下潜人员都是经验丰富的。”朱敏补充道。
 
杨波表示,每次下潜都有一套规范严密的流程,整个行程非常紧凑,计划排得很细,作业时间精确到分钟,没有空闲想别的。
 
在2009年和2010年南海试验时,海面水温高达30摄氏度,潜水器内温度达到36摄氏度以上,湿度达80%以上。“潜水器里三个人全身都湿透了。”相比南海试验海区,5000米试验海区水温低,摇摆幅度大、周期长。对于晕船的杨波来说,“此次海试相对要舒服一些”。
 
“潜水器在水面时,受海浪的影响,摇晃比较厉害,容易晕船。”为了保证状态,此时杨波一般都闭上眼睛靠在后面休息。
 
潜水器下潜时,大约以每分钟30多米的速度匀速下降。“只有在离水面30米之内会受到浪的影响,下潜后很平稳,感觉不到潜水器在运动,只能看到深度数据在不断跳动。”杨波说。
 
“到近100米的深度,通过潜水器上的3个观察窗已经看不到任何光亮了。”这时候,潜航员会将潜水器上的灯都关闭。杨波描述,通过观察窗可以看到很多微小的浮游生物发出点点荧光,“从观察窗上划过,非常漂亮,很像大片流星划过天幕的感觉”。
 
继续下潜,深海水温只有1.4摄氏度。“感觉很冷。”杨波说,“驾驶员叶聪脚上套了4双厚袜子,身上还用毛毯裹着。”
 
第一次下潜的目标深度是打破去年的深潜纪录,内容是均衡试验、水声调试和潜水器性能复核。
 
“下潜过程中,把能检查的设备都试一遍,确认是否正常工作。”杨波说,“由于下潜到4027米时,实际离海底还有1000多米,所以用于探测、测量的声纳都不需要工作,只需要进行功能检查。”
 
当顺利完成实验任务,抛弃压载铁开始上浮时,杨波的心里只有高兴。
 
回到母船以后,现场指挥部成员向试航员表示祝贺。正当大家非常高兴地拥抱握手时,突然有人向三位试航员泼了三桶海水。“当时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因为泼海水仪式是为第一次下潜的人准备的,可我们都很多次了。”杨波笑着说,“哗!浑身上下全湿透了,而且海水还黏糊糊的。”
 
“亲眼见到海底感觉很震撼”
 
7月26日,第二次下潜的主要任务是达到5000米级深度,靠近海底,安排的作业任务比较少。
 
“在潜水器坐底的时候,声学多普勒测速仪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设备。”杨波介绍,下潜到离海底190米处,声学多普勒测速仪成功探测到海底。下潜到离海底80多米时,开始抛弃压载铁,第一次在海底进行观测。为了保证安全,同时打开避碰声纳,以确定与障碍物的距离。
 
“从水面到水下,基本都是漆黑一片,但当离海底大约10米的时候,灯光下出现一片白影。再往下潜,就看到白茫茫的海底。”杨波介绍,潜水器靠近海底,如果操作不小心,非常容易将海底灰尘扬起,导致从观察窗往外什么都看不到。
 
杨波说:“近底航行可看到很多浮游生物、锰结核,而这次最大的收获是,抓到一个大单细胞原生动物。”
 
“潜水器里看到的海底很令人震撼。”参加第三次下潜,到达5188米深度海底的张东升被海底的奇妙景象所打动,“亲眼看到实实在在躺在海底的锰结核,偶尔发现一些未知生物,还能采集矿物、生物样品回来,感觉非常好。”
 
张东升下潜的重要任务是进行测声侧扫声纳作业。“因为设备专业性非常强,为了更好地保证数据质量,现阶段必须由他去做。”朱敏说。
 
每次下潜,内径为2.1米的球体舱都载有3个人,一个是潜航员,还有两名试航员负责科研项目。“科学家只需通过基本的操作培训和安全培训就可下潜作业。”朱敏告诉记者,他2009年也下去过一次,“潜水器本就是为带科学家下潜到海底执行科研工作而设计的。”
 
水下作业由试航员按计划执行,在水面负责监视的现场指挥部通过水声通信机随时了解水下情况。
 
“水声通信机一直很顺畅,水上水下跟聊QQ一样,双向传文字、语音,水下可以向水上发图片。”朱敏自豪地说,“功能这么全面的也就我们一家了。”
 
“通过几次海试的逐步改进,声学系统调整到了比较完善、实用的程度。这是最大的成果。”朱敏表示,“从一开始手忙脚乱,到现在能够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情况,团队的确成长起来了,为后续做其他项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当谈到今后的安排时,声学系统的团队成员都表示:“我们随时听候总体的安排,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好下一步的试验和应用任务。”
 
  相关新闻
Copyright 1996 -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1605719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1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