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潜水器创3759米水深纪录 |
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国家 |
由“863”计划支持的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第一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近日成功实现了3000米级海底潜水试验。对此,科技部与国家海洋局今天联合在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科技部于2002年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其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以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代表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这一重大专项由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在国家海洋局领导下,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等国内上百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项目的联合攻关,解决了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关。对于引进的技术和需要国外加工的部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研发工作,经6年努力,完成了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完成了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和试验母船改造,完成了潜航员选拔和培训,具备了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不久前在中国南海开展了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巨大成功。试验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了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3682米,创造了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纪录。试验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据介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比较,具有4项主要技术特点。第一,具有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第二,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为该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第三,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第四,配备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确保载人潜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蛟龙号”在空气中的重量不超过22吨,长、宽、高分别为8.2米、3.0米和3.4米,有效负载为220公斤,且不包括乘员重量,可搭载3人,正常水下工作时间为12小时;将可执行多项海洋考察和特别任务。如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进行机动、悬停、正确就位和定点坐坡,有效执行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环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学考察;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
有关部门认为,本次海试成功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为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和更大深度的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等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发表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