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党建动态 一线风采 创建模范机关 纪检监督 群团工作 学习园地 办事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老网站 > 党群园地 > 群团工作
声学所团委组织缅怀汪德昭院士扫墓活动
发布时间:2011-04-11 点击次数:

为缅怀著名物理学家、我国水声事业奠基人汪德昭院士,4月2日声学所团委组织我所团学青年到天寿陵园为汪德昭院士扫墓,此次活动还邀请了张仁和院士及退休支部的老同志一同前往,共同缅怀声学所第一任所长——汪德昭院士。

在前往墓园的路上,退休支部的柳天明老师为大家讲述了汪德昭院士的生平事迹。汪德昭先生1905年出生于江苏灌云县,192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40年在巴黎大学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汪德昭先生毅然放弃了在巴黎的丰厚待遇、事业和地位,偕同夫人和孩子,于1956年12月回到阔别了23年的北京。回国之后,在汪德昭先生的不懈努力下,1964年成立了声学研究所,他担任第一任所长。回国30多年来,汪德昭从无到有地开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水声事业,把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建设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研究所。他还根据中国海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我国水声学“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研究发展战略,培养了一大批水声学研究人才,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自己衷爱的水声事业,于199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听着柳老师讲述汪先生的事迹,车很快就驶到了天寿陵园。大家整理了队伍,肃穆地向汪德昭先生的墓前走去。汪德昭院士和其夫人李惠年先生的墓前伫立着一座铜像,李惠年先生优雅地弹着钢琴,汪德昭院士陶醉地拉着小提琴,快乐的音符仿佛在手指和琴弦间跳动,洋溢着幸福浪漫的气息。轻风拂过,碑碣无声,团学青年的代表在碑前默默地献上两束花篮,以表达对两位前辈的崇敬之情和悼念之情。

随后,大家集体向汪德昭院士和李惠年先生三鞠躬。然后,张仁和院士代表扫墓的老同志发表感言,他说汪德昭院士不仅是中国的科学家,更是世界的科学家,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水声事业,是大家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将永远遵循汪德昭院士提出的“标新立异,一丝不苟,奋力拼搏,亲自动手”的所训,把声学所人的精神发扬光大。

退休支部的黄曾旸老师由于不能亲自来扫墓,特为汪德昭院士题追思对联一副,上联是“钟山有幸 壬子欣闻天籁 顿悟天机”,下联是“黄河无憾 辛酉喜迎人杰 遂弭人灾”,以此追忆与汪先生共同度过的日子,表达对汪德昭院士的缅怀之情。

随后,团委委员崔杰代表青年同志发表感言,她表示今天能来为汪先生扫墓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她说汪老先生是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我们青年一代一定会努力学习,踏实工作,为声学所的不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扫墓活动后,参加的团学青年纷纷表示,他们深深地被汪德昭院士的人品和他一生在多个学科领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所感动;被他热爱祖国,为发展我国声学事业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更被他爱护后辈,满腔热情培养年轻一代科学家的高贵品德所感动。他们会牢记汪德昭院士的谆谆教导,为声学所的壮大而奋力拼搏,为我国声学事业的发展而坚持不懈,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柳天明老师为大家介绍汪德昭院士事迹

为汪德昭院士和李惠年先生献花

集体三鞠躬

张仁和院士讲话

大家擦拭铜像

黄曾旸老师题写的追思对联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京ICP备0506955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100190),声学所党委办公室
电话:010-82547939;010-82547851
意见反馈联系邮箱:dangban@mail.ioa.ac.cn